流浪者之歌

深夜, 在細讀 一九四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國)的小說《流浪者之歌(悉達求道記)》(Siddhartha,1922). 謮後,很激動, 良久也不能平伏. 又想起月前在看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時, 每一幕扣人心靈的舞蹈, 最後的那個圓心, 和書中的那個 Om (造物主的呼喚), 還有那不生不滅的因緣和合.

故事主人翁是求道者悉達多,他有感到知識可以言傳,但是智慧卻不然,後者必須親自去體驗,因為智慧是存在於各種遭遇裏的。就每一種真理而言,它的反面亦同樣真實。他認為用語言加以表達與推演的真理,只是片面或半邊的真理,缺乏整體性與圓滿性, 為了再度遇見那反面的、半邊的真理,瞭解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他踏上了流浪之途,而流浪者的路途,是從認識自身的限制開始,亦只有走過這一遭,生命才舖成了自身。 過程中他曾經面對各種人生境遇,在顛沛流離的旅途裡,他嘗盡了財富、情慾與權勢的滋味,也曾經遭遇失敗與死亡,心灰意冷的他走向河流。他觀河、聽水。

擺渡人說:「這條河非常美,我傾耳聽它,凝睛看它,它告訴我,『每一樣東西都會回來』。」

這條河在同一個時間遍存於每一個地方,無所不在,在源頭,在河口,在瀑布,在海洋。河水化為蒸氣上昇,再下降變成雨露,匯成小溪,化為江河,再度流動, 始終保持著原初的樣子,不斷循環更新,沒有一刻停滯。正如現在的一切既不是過去的影子,也不是未來的陰影,只是為了它之所以是它而存在。悉達多體驗到自己也是一條河。

在歷經各種滄桑,沉淪,置之死地而後生之後,他發現,在命運循環的圈子上,許多事情互相連結,在沒有終結以前,會不斷地重演。 他終於領會,「所有的懷念、悲傷、善良、邪惡,其實彼此互屬,匯流在一起後,就是一條生命之河」。 悉達多 從「擺渡人」和「生命之河」,看見自己流浪後各種生命的面貌。 他們互相聯繫 ,互相幫助,互相毀滅,卻又全部重新誕生,最後終於看見自己「統一」 後的生命實相。 他學到了簡樸、勤勞、良善,回來平凡安分做人, 不再對抗他的命運。 ]

Knowledge can be communicated, but not wisdom. One can find it, be fortified by it, do wonder through it, but one cannot communicate and teach it.

A truth can only be expressed and enveloped in words if it is one-sided, only half the truth, it lacks totality, completeness, unity. But the world is never one sided. Never is a man wholly a saint or sinner. This only seems so because we suffer the illusion that time is something real. And Time is not real, then the dividing line that seems to lie between this world and eternity, between good and evil is also an illusion.

廣告

對「流浪者之歌」的想法

  1. 我也很喜歡這本書! 雲門舞集的創作亦是歷久彌新 。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如是揭示,我們不容易體會,透過文學著作的詮釋與譬喻,或許讓我們有些想像的理解空間。 時間和二元對立皆是虛幻… 人類處於二元之下太久了,忘了一切接如一。

    Liked by 1 person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