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自在心

“求是, 求真, 求正” 這個最重要了, 尤其是做到 “正”。
“正”就不要拐彎抹角,要弘揚正氣,秉持正直,堅持正義。
不正的人,或許他們自己有獨特想法,
但一個人,只有求“正”才能永遠立足于世。

甫入饒宗頤文化館,
就看到投幕裏儒雅老人在說出他心目中的中國文化的骨髓。
那部是傑出華人系列, 專訪饒宗頤

我坐下來, 賞着也想着
饒老師說中國自古講正氣,
可悲可泣更可敬。
“易經"本身也講“正” 的,
佛家也講求“正”。

當然我深信自古的“正”, 但同時思想也不其然回想,
今天的華人社會能否真正地跟“正” 接軌?

暫且把接軌的事擱下, 焦點重聚
饒宗頤及其學説。
饒老師提出考史研經合為一轍的主張,
以“史”為本,“經”為事實提煉出來的思想。
由“史”到“經”就是由實錢上升為理論的過程。
而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主體經學。

坦白說, 我聽着先生所說的經學, 好深,
真是自己層次不逮
只能單純地欽佩先生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回家, 上線速補一下饒宗頤學說,
都只是像拼圖般東補一塊, 西補一缺來常試領會。

饒宗頤說人是離不開政治,但政治也從没有離開過限制,
而只有文化才能把限制超越, 把自己提昇。
在網絡上讀着饒宗頤的一篇文化訪談, 其中先生在論人間,
先生認為人要打破閱歷的限制, 就是要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要到過日本的寺廟, 西方的教堂才能領會宗教的偉大。
而學識和修養的限制就一定要把學問深入, 先生提出宇宙人生的看法,
就是在世上正確地安頓自己,然後把生命融入。
這論點有點像的「空」, 宇宙物質的本體是空,
空的現象是物質。要安顿自己就是要把生命溶入,
如生老病死, 對於宇宙的變化,
我們必須承認,接受, 細味品嚐, 猶如一顆盬溶於水中。
先生就是說要從宇宙人生中去尋找自我。
不能局限於人間, 困於人間。

饒宗颐的思想是寬廣的, 先生說思考,
感悟永遠處於一狀態。
畫畫,寫字,
作詩也處於一狀態上而自己的意識,
涵養會從狀態呈現出來。

以下淺說共賞一下饒宗颐的作品

萬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

“萬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
是饒宗颐最愛的詩作。
不磨意指不朽, 古人追求不朽,
就是功德, 立功, 立品。做學品, 做藝術
立足學術主流, 追求博大精心的智慧。
而“自在”是有佛意的,自在像觀世音菩薩,
是印度舞神siva變出來的, 有千手千眼,
就是千手觀音。“中流”意指在水中央, 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
成就六個波羅蜜, 就是要保持一種自在心的人生境界。

雲中觀音

“雲中觀音”
在饒宗頤文化館展出
是摹唐人畫作, 模仿敦煌畫以白描手法畫出古樸畫風。

荷花四屏

“荷花四屏"
價值過千萬, 展於饒宗頤文化館
以敦煌描白的手法繪畫, 大膽以金色,
紅色作簡單線條, 勾出荷花形態,
再輔以潑墨而成荷葉, 營造出自然飄逸的意境。
畫作兩旁寫上「去無作相, 往亦隨缘」
出自「馬王堆帛書」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展於饒宗頤文化館
作品畫作金色卡纸上,
大面積的液墨荷葉與紅色的小荷相互輝映。

亭亭出水來

“亭亭出水來"
曲曲風生處
亭亭出水來
栽培心上地
涵義性中天

心經

饒老師的大作之多, 不能盡錄。
最後, 就以先生的“心經"作一小結
“心經"之中,
我最愛這句“心無罣礙, 而生其心”
也常常牢於心中, 希望能自在。

心經

心經

合十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