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展堂中國藝術館設於文化博物館的頂層。走進這常設展館,第一眼看見就是一尊元未明初的佛祖坐像,神態莊嚴慈悲,當我仰望佛祖的慈眉善目,内心湧上無限悸動。
展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藏傳佛教的藝術珍品,有珍貴的唐卡,佛教塑像,衣飾,法器等。在眾多香港的藝術展館中,有些也設有佛教藝術區,但好像關於密教藝術的就只有這館。
欣賞藏族文化,當由唐卡開始。唐卡本意為平坦,於松贊干布時期由佛教傳入西藏,所以畫中内容都是與佛教有關的寺院建築,佛像,佛教故事等。由於收藏方便,裝飾性強,很適應吐蕃時期作傳教之用。
經過悠久的歷史演變,唐卡是僧人在修行中繪畫的藝術品,修道者會以畫唐卡為一種消業障的修行,就是在畫的過程體會到自己本身或以前所犯過的錯和缺點。
唐卡以色彩絢麗見稱,背景通常都是漸變的山川,畫面通常都是比例標準的佛像,所以要成就一副唐卡,除了繪畫精進的基本功外,還要有潛心向佛的意志。
換句話說修道者用繪畫唐卡來體現一種苦行,因為唐卡藝術由制作畫布開始,畫布做得不好就難以上色,要用挑塊純棉布,用針線縫上竹竿,外加木架,把棉布拉至繃緊,畫架四邊要由畫師親自穿上,然後用動物皮革加石膏粉和水煮成奶白色溶液,把奶白液體塗上棉布,用石頭和水重複打磨及曬乾。待棉布全被填封,就可用作畫唐卡。
落筆通常由一塊樹葉畫起,背景的山水要經過數十百次上色,山山水水才現出漸變的色彩效果。唐卡的畫面通常都是宗教的故事。每個圖案也有其意思,菩薩代表慈悲,心臟代表慾望,經書代表智慧。
唐卡並非人人皆能易於接受,因為藏傳佛教是一門直接表達的藝術,唐卡
的佈局分天界,地界,有些唐卡圖案臉呈恐怖相,就是表達人世間的貪婪相,色相,怒相,煩惱相,執着相。有些唐卡真實地表達六度輪迥,如旋火輪。人生為什麼苦,因為人在人間道,在人間道上,生老病病死是定律,貪嗔癡是妄想。
唐卡文化源脈自佛學,在佛學上苦行是其中一種修持的方法,我想畫唐卡大概也是如此。唐卡是一種修行,成就一副唐卡要放下,平靜,持謙厚心,棄驕戎傲。認識本來的我,打破我,放下我。
色不亦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說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有。亦即什麼都看見,包括本來的我。
後記:
是次展覽令我獲益良多,藏傳佛教不是我熟悉的領域,我的淺薄認知是從館內的精簡文字注釋速學而成,回家上線再搜尋補充一下自己拙知缺解。如有偏差錯漏,實屬我自己的能力不遞,還望見諒,並多多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