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談貝聿銘”一書中有一章節談中國銀行大厦,其設計用Truss 立體桁架拱結,建築的最高脊柱將整個建築重量分到四個角上,每一個交會處落在四周的分柱上,通過把重力引向外部,加大樓層的荷載能力。玻璃帷幕在陽光下折現不同的空間感,完全體現用光線來作設計的理念。貝聿銘說中銀大廈的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也是中國的雄心。
談中銀大廈的亮點,不可不提朱銘。 在建築藍圖中,貝聿銘一早屬意把朱銘的太極作品設於門廳,可是中國政府反對,認為中銀的地標特色應由中國藝術家負責。貝聿銘再三堅持,終於令中國政府讓步。可是後期又因名義上的預算不足而差點拉倒。最後,著名商人兼全球五大文物收藏家徐展堂買下兩尊太極對招,轉送給中國銀行,成就經典藝術美事。
這兩尊太極對招,推手形體抽象,對招形式潛藏相對的平衡關係。太極本身就含蘊動靜,剛柔,虚實,緩急,變通等哲理。似柔實剛,似虚實實,似靜實動,以無招應有招,以無招破有招。
朱銘把這作品命名 “和諧共處” 徐展堂把作品轉送中國銀行時,寄寓前面大路將由兩岸三地和平共創,對招接掌,不失平衡。
事隔25年,今日回看昔日老一輩的寄盼,實在有點唏噓,在當下陜路上大談和諧共處,往往令言者處於兩邊不是人的難處。無論 “太極系列” 還是“人間系列” 美在簡單幾刀,單純永遠美麗,可是真正的人間多了千層人性的複雜。古人的智慧講求陰陽協和,現代社會是利益主導,陜路上爭毽來踢已是難,何況那毽名利益。
但願人間踢毽時踢毽,行路時行路。
參考書籍:
朱銘木雕專集1
貝聿銘談貝聿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