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域梵珍

20140719_165037
徐展堂中國藝術館設於文化博物館的頂層。走進這常設展館,第一眼看見就是一尊元未明初的佛祖坐像,神態莊嚴慈悲,當我仰望佛祖的慈眉善目,内心湧上無限悸動。

20140719_165433
展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藏傳佛教的藝術珍品,有珍貴的唐卡,佛教塑像,衣飾,法器等。在眾多香港的藝術展館中,有些也設有佛教藝術區,但好像關於密教藝術的就只有這館。

20140719_165136
欣賞藏族文化,當由唐卡開始。唐卡本意為平坦,於松贊干布時期由佛教傳入西藏,所以畫中内容都是與佛教有關的寺院建築,佛像,佛教故事等。由於收藏方便,裝飾性強,很適應吐蕃時期作傳教之用。

經過悠久的歷史演變,唐卡是僧人在修行中繪畫的藝術品,修道者會以畫唐卡為一種消業障的修行,就是在畫的過程體會到自己本身或以前所犯過的錯和缺點。

唐卡以色彩絢麗見稱,背景通常都是漸變的山川,畫面通常都是比例標準的佛像,所以要成就一副唐卡,除了繪畫精進的基本功外,還要有潛心向佛的意志。

換句話說修道者用繪畫唐卡來體現一種苦行,因為唐卡藝術由制作畫布開始,畫布做得不好就難以上色,要用挑塊純棉布,用針線縫上竹竿,外加木架,把棉布拉至繃緊,畫架四邊要由畫師親自穿上,然後用動物皮革加石膏粉和水煮成奶白色溶液,把奶白液體塗上棉布,用石頭和水重複打磨及曬乾。待棉布全被填封,就可用作畫唐卡。

落筆通常由一塊樹葉畫起,背景的山水要經過數十百次上色,山山水水才現出漸變的色彩效果。唐卡的畫面通常都是宗教的故事。每個圖案也有其意思,菩薩代表慈悲,心臟代表慾望,經書代表智慧。

20140719_165822

唐卡並非人人皆能易於接受,因為藏傳佛教是一門直接表達的藝術,唐卡
的佈局分天界,地界,有些唐卡圖案臉呈恐怖相,就是表達人世間的貪婪相,色相,怒相,煩惱相,執着相。有些唐卡真實地表達六度輪迥,如旋火輪。人生為什麼苦,因為人在人間道,在人間道上,生老病病死是定律,貪嗔癡是妄想。

唐卡文化源脈自佛學,在佛學上苦行是其中一種修持的方法,我想畫唐卡大概也是如此。唐卡是一種修行,成就一副唐卡要放下,平靜,持謙厚心,棄驕戎傲。認識本來的我,打破我,放下我。

色不亦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說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有。亦即什麼都看見,包括本來的我。

20140719_165647

後記:
是次展覽令我獲益良多,藏傳佛教不是我熟悉的領域,我的淺薄認知是從館內的精簡文字注釋速學而成,回家上線再搜尋補充一下自己拙知缺解。如有偏差錯漏,實屬我自己的能力不遞,還望見諒,並多多指導。

廣告

對「藏域梵珍」的想法

  1. 藏傳佛教的系統是深密,道理很深,因為真相是 “空性" ,也就是你所提到的 “什麼都有" ,同時剎那即逝,所以畢竟空。
    我也有幾幅唐卡~ 有蓮師相和普巴金剛相。 非常喜歡! ^^

    Liked by 1 person

        • 我也很佩服他們! 因為還要接受跟歐美系統完全不同的觀念: 永恆地利他、輪迴、因果、娑婆世界與一真法界、放下欲望、出離與成佛、菩薩的功德… 等等,簡直是跟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觀念背道而馳。 不過,這些學習慢慢對現今的亞洲人也是完全相反的觀念了…

          Liked by 1 person

        • 對,反過來亞洲人真的物慾心很強,這也是我們從社會中學回來、怎樣才是「成功」「快樂」
          如果達不到社會的「Norms」 就是「失敗」
          其實人很多時候太在意社會或peers 眼中的「norms 」而忽略去了解自己的本心。可能亞洲社會又太功利⋯⋯⋯

          Liked by 1 person

        • 我今天唸了一篇西藏文的大悲咒,是自己在YouTube 聽,然後自己用英文注音⋯ 不過應該不準⋯ 所以我就想歐洲人不懂中文或藏文下去了解佛法,真是志心永不退轉,非常佩服。

          Liked by 1 person

        • 亞洲人窮怕了,苦了幾個世紀,現在接受了許多西方思想,卻只學了皮毛…。 希望這個世紀開始,人人都有基本的富有,慢慢地回想要如何向內心探索~

          真的! 我認識的歐美佛友, 念起百字明、六字大明咒、大悲咒… 完全不含糊! 學起各式各樣的法教,也認真地都學起來。 實在不簡單~
          至於靜心,就要靠自己了。 學了法教要能夠天天實行才是真修行哪~ ^^

          Liked by 1 person

        • 是啊,我常上YouTube 聽佛的,學習學習,其中喜愛聽觀成法師說佛,因為他說廣東話加英文加小小國語,像多廣播頻道般。
          他說在加拿大任何一所大學也有西藏文硏究所,佛學硏究所,現在很多經典也翻譯為英文,所以他推斷未來50 年,佛教中心會在北美⋯ 等地方。 而且法師也說,北美的善信大都少些生活的tense, 容易造就常樂我淨的心靈

          Liked by 1 person

        • 沒錯! 歐美國家的人民,生活空間大,想法也會比較"大"。
          他們慢慢覺得壓力太多是可怕的,自覺想要排解壓力,過"正常" 的生活,所以轉向佛禪打坐。 這麼一來,菩提種子就種下去了。
          其實只要多一個人心平氣和,氣溫就會下降一點…

  2. 我來了﹗我也不懂密宗的,在這邊也有密宗的集會,時間適合,我也會去聽一下的。不過,呢邊講道一是用英文,一是用國語,所以聽起上來始終隔了一層。

    Liked by 1 person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