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朝日堂

沒有上網的夜晚,房間都特別寧靜,我通常會做60 次簡單的收腹運動,20次為一整套,躺息一會又再做多套。如果那夜有意志的話會遞增一套,然後以2 分鐘的planking 作結,而這2分鐘是非常漫長的撐住。

除了運動外,還會多看書,最近就閲着「村上朝日堂」, 那是村上春樹34歲時的作品,即是大概1983年,當時「日刊打工新聞」特別邀請他寫專欄,內容是輕鬆的生活隨想。後來「週刊朝日」邀請村上繼續做這型態的專欄文章。於是朝日堂系列自此成了村上春樹的標誌系列。
我讀着「村上朝日堂」系列中的第一部作品,每篇都沒有連貫,是作者漫無目的的生活思緒,有些章節淺淺地連繋着自己經歷,如經營一家爵士喫茶店。其他大部分都是村上對生活周遭的感想,如的士司機,螞蟻,豆腐,毛毛蟲等。全書越看越有趣,因為村上竟然可以對一件小事產生那麼多感想,主題是大衆化的,但就是容易被忽略。
曾經有位老師說所有創作某情度上都要感動人,而方法是要對周遭的事物產生關係,設法拉長那感覺。對!在講台上的他是這樣說的。那年,學生席上的我一片空白,似明非明。我想今天我明了,起碼明多一點。 
廣告

敦煌故事: 第45窟 

45號窟是盛唐的作品,是次展覽只展出正壁的塑像,這塑像原是九身,在旁的兩側力士已不幸地被毀,現存只有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縱向對稱地布置。以佛像為中心,按身份分等級侍列成一對弟子,菩薩,天王。由於各塑像不同身份,因此其表情和氣質也截然有別。



釋迦佛像為中心,按身份等級列成,人物表情各有別,有動也有靜,文武雙全展活氣。

為了表現淨土說法,佛像的龕頂和塑像背後都繪畫了八弟子,諸菩薩,飛天繪,展現了淨土說法內容和完整場面,並彌補了佛龕的深度不足,從虛實間,氣韻互貫。



佛像的龕頂和塑像背後的壁畫

主尊佛像右手上舉,左手撫膝,端坐說法,頭頂高聳螺蚊肉髻,寛和平面貎,慈眉歡韻的神情,莊重大道的儀態上,鮮明地體現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徴。



主尊佛像



佛像左側是弟子迦葉,俯首直立,雙眼下視,目光有神,神情老成練逹,沉毅矝持 ,是敬仰高僧大德形象。



(右)微笑厚耳的是弟子,(左)慈目善眉是菩薩



佛像的右側是弟子阿難,上身後傾,腰胯㣲向上側斜挫,兩手交置腹前,舉止恭順和善。兩旁的菩薩像是唐代上乘之作,神情恬靜慈祥,充分表現菩薩垂憐眾生,慈悲為懷的形象。



北天皇


南天王


最外側的兩身天王,是南北相對的南方增長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兩天王皆瞪目張口,身披籠甲,一手在腰,另手揮拳,腳踩藥叉,威風凜凜,此兩像是唐代將士的寫照。天王雙眉緊鎖,兩眼怒視前方,叉腰握拳,頭部側轉,俯視下方,胸部隨著即將出拳頭相應內傾,形成內弛外張之勢,顯現出一種向外暴發力量的感覺。


敦煌故事~第3窟, 千手觀音變



千手千眼千觀音




觀音手各具美態


窟頂



左上角飛天造型優美


  • 略說千手千眼觀音變
觀音頭像有11個面相自下而上呈三,七,一式排列。觀音二手高擧化佛,二手合掌,二手托缽,其餘各手均不持物。觀音的手各具姿態。
此畫屬西夏時期的作品,敷色簡單,且以冷色為基調,沒有華麗色彩,類似向描的人物畫,令整副畫都是強調缐描造型的藝術效果。

敦煌故事 ~ 428 窟 和 220 窟

「 敦煌的的故事雖然說了一世紀,恐怕還沒說完。」樊錦詩, 敦煌研究院院長

當見識過最近由敦煌研究院和香港文化博物館合辨的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後,對院長的一番說話自會深表贊同。此展覽展出120件關於敦煌石窟主體內容的展品,複製了3 個洞窟,一些佛像,佛教壁畫,展出古藏文經卷,敘利亞文聖經等。單是這一部分展品已涵蓋4至14 世紀,經歷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以至元朝等時代。這120件展品已集合古代文明,歷史,民族,建築,宗教,經濟,生活習慣等豐盛的元素。尚未計未展出或有侍保育的那些敦煌古蹟,可想像這個敦煌故事又真是尚未說完。
  • 略說428號窟

此窟是莫高窟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建築形為長方形殿堂窟,正中有彌勒菩薩像,交腳而坐。彌勒佛是佛教的未來佛,在佛教中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為釋迦牟尼的弟子,於佛陀涅槃前已入㓕,在他去世前,佛陀預言他命終後,將往生到兜率天宮內院等待成佛。結果彌勒佛在天宮住滿四千歲,即人間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再降生人間,然後出家修道,於龍華樹下成佛。

彌勒菩薩像

在洞窟的左右壁上繪上本生的故事,右壁左起為毗楞竭梨王生,虔闍尼婆梨王本生,屍毗王本生,月光王本生,表現的內容都是䆁迦牟尼前生的事跡,宣楊佛教所倡導的忍辱犠牲精神。

本生故事

左壁的佛傳故事為出游四門,故事講太子婚後不好娛樂,頻思出家,國王十分憂慮,與諸神商議令太子出遊,以化散其出家之意,於是太子在君臣陪同下出宮游觀,出東門時見老人,出西門時見死人,出北門時見僧人,所見到的情景令太子更為凡人會生老病死而悲傷,從而更想出家。

出遊四國

頂端壁畫

  • 

    略說220窟

此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保存了完好的初唐壁畫,並在前壁和右壁發現兩個貞觀十六年,即公元642年墨書題記。此窟的結構是覆斗頂形窟。

貞觀十六


滿天是佛


覆斗頂型



正壁有唐塑一佛二弟子,所塑的菩薩群像優美生動,服飾顯示出初唐的裝飾華麗,細膩而寧靜的藝術風格。 


正壁的佛像和弟子


左壁所繪的是阿彌陀經變,是根據「佛說阿彌陀經」畫成的西方極樂世界圖。據說是西方淨土是無病無災無煩惱,無刀無兵,無奴婢,無欺屈,無飢渴,無王宮,無別役的極樂世界。經變由三部分組成,下段為地面,中段為水國,上段為空。在七寶池水平台上,西方三聖分別是阿彌陀佛端坐蓮台,觀音,大勢至菩薩侍立左右,凝神佇立,神志莊重。人物風貎神采極富唐代特色。天然變化令白色肌膚變為棕色,在歷史歲月中形成一種古樸。 

阿彌陀佛西方淨土變


阿彌陀佛端在蓮座, 歲月增添一份古樸


菩薩侍立左右





大型歌舞的極樂世界



 右壁是藥師經變,根據「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七身藥師佛是東方淨土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療生老病死之大藥王。


藥師經變


根據「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七身藥師佛是東方淨土琉璃世界的教主,是治療生老病死之大藥王。畫面中央是蓮池,池中的寶台以琉璃鋪成,富麗繁華,台上一字排開的是藥師七佛在蓮台上。所謂藥師七佛是指東方有七個佛國,各有一佛,而不是七尊也是藥師佛,七佛的手印,頭光,衣飾及蓮座均不同。藥師信仰強調燃燈供養,此藥師經變也有這元秦。在七佛前有西域式燈輪及中原式燈樓。而且在唐代,燃燈供養並非藥師信仰獨有,也是佛教普通供養之一,在唐代僧俗在元節也會有大型燈會,所以燈輪也可說是當時社會生活體現

一部份的藥師經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