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 – 創新

When it comes to innovation,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tatus quo.

我非常認同這句說話,一是進步,或是不進則退。踏入星加坡樟宜機場,已發覺此機場有別於多個先進國家的國際機場,樟宜機場採用高科技應用,尖端的樣貌識別系統,服務之快,效率之高,絕對是眾多國際機場之冠。

在外地,甚至香港,通常我都會預約專車在機場接送,但在星加坡,你一出閘就是的士站,並有專人幫你截的士,香港也有人幫你截的士,不同的是,在香港機場出閘後,行一段路才到的士站。而在星加坡機場,一出閘已經有的士候車處,等候時間是幾秒。我沒有言誇,真的快如閃電。因為樟宜機場的的士站採用數據分析預測候車時間。例如根據數據分析,系統預知接下來的半個小時機場需要更多的的士,系統就會早一步通知的士公司或的士司機,讓他們決定是否要到機場接載客。

聽說樟宜機場還會利用機械人進行清潔工作,未來五年斥資5000萬新元,與創新和起步公司等合作以機場作為「實驗室」,開發新的科技方案。

如果你到過樟宜機場的T4,自會發覺星加坡的創新步伐並未停下,快速的行李過關安排,購物地方,跟過關處只差數步,完全顛覆了傳統機場的設計。這個規劃頗突破,令你差點忘了自己置身機場,剛剛才被全身搜查完畢。整理好行李,向前數步,現代消費市場主義又向你揮手了!就算不光顧,也令人感覺輕鬆。

這個機場真的十分聰明,因為連垃圾桶也屬智能,這類垃圾桶會在裝滿一定垃圾量後,後端發出通知,減少清潔工人走動檢查和倒垃圾的頻率。唯一不好的地方是機場地毯過厚和毛太密,以致拉行李時費了太多肩力,差點把什麼四十肩,五十肩的痛症也拉出。

不用看什麼硏究報告,單看硬件配套已肯定新加坡在創新科技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做得非常好。難怪星加坡能夠長期維持製造生產佔整體GDP約20%。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雖高,營商指數方面雖然較倫敦和紐約優勝,但在全球創新指數方面算是國際都會中最低。

如果以創新科技提升競爭力,首先當然要研發,然後要把研發成果投入生產再轉為產品。任何投資都需要大量資源投入,而創新科技更複雜,需仰賴專才硏發,政府政策配合及推動,才能令科技滲透到社區,假如不是星政府的政策許可,創新和科技起步的公司怎能以國際機場作「實驗室」。

香港競爭力下降,不是因為沒有創新科技,而是我們沒有重視科技把創新推廣至社區生活層面。

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十多年前研發出微型電子顯示器,研究團隊花了兩年時間找尋合作生產夥伴,處處碰壁。最後把技術轉讓給台灣公司,而該公司最後就是為Google生產Google Glass。又例如理工大學在環保車未成氣候時已開始研發的電動環保車,科大也研發過的自動導航模型直升機,電腦水墨軟件等等。可惜差不多所有本地研發技術最終只能成為外地的產能,令香港本地錯失了發展高科技產品的時機。

那為何本地硏發的創新科技永遠只是為他人織嫁衣裳呢?

因為香港地價太高了,如果把投資高科技產品的金錢放在房地產,金融上,收成期比投資創新科技為快,而且風險較低。那當然取易不取難。

我已經不止一次讚嘆星加坡,一年前曾經寫過兩篇關於星加坡的城市規劃之美略過鄰家衣櫃~星加坡 (一)及具遠景的智慧略過人家衣櫃 ~星加坡 (二)

而星加坡的成功不是因為有個強勢政府,而是人家有國際視野,有前瞻性。當香港還是討論怎樣安置廢物,垃圾處理⋯ 星加坡已埋首設計她們的未來垂直城市。

考scholarship 有條問題,未來十年後的你會是怎樣?

香港在答這條問題時,看看今晚公立醫院的爆床率,已經頭腦發麻,神經錯亂。還想未來十年, 唯有答:活在當下。

我的文盲朋友常説我是美盲,因為我覺得今屆港姐冠軍頗美。有model 格調,又有獨特性⋯ 可能因為間中美盲的我,不時令到我的朋友對我深存懷疑。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我自己都反覆想過會否墮入隔壁飯香的思想陷井。當然每個地方都有弱點,但在學習他人長處的目光下,我特別欣賞星加坡把基礎研究激勵創新, 將創新伸廷,帶動社區發展,充實人文內涵。

以下是星加坡在新年間令我驚嘆的城市動感。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