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地球」被譽為一生必看的紀錄片,電影的英文名字叫「Home」 。監製,和攝影師走訪超過五十個國家,從空中拍攝地球珍貴的畫面,有些景象是一世都沒有機會看過。
「Home」 記述了現今地球的狀態,氣候其實是影響地球萬物。 每一角落,天南地北看似各不相干,其實環環相扣。 所有生物都與地球互相牽連,關係微妙,像很渺小,但每個種類的出現都不是偶然,反之是一種自然平衡。
地球是沒有王者, 所有生物都是寄生,就連當今人類也無法自給自足。影片中,生命的起源,由火山溫泉邊緣生長的單細胞藻類開始,藻類在光合作用演化過程中開始生長,原來所有草木叢林都源於這種單細胞生命形式。
同時人類明白天然資源的分佈是有限的,像埋藏在花園不同角落的復活蛋, 人類的生存需依賴天然資源, 並需自行開採。通過對南極,北極和非洲的一系列空中拍攝,展示了濕地和冰川的消亡。 極凍地方出現冰川融化,海平線因此上升。 這個是全球暖化的情況,所以我們的冬天逐漸消失,夏天越來越熱。
科學家們不停宣說如果氣溫再升2度(攝氏)地球就可能變成一個巨大的"熱室",將會引發一系列災難性的變化。人類化解這個危機的時間不多,還剩12年,再不行動就太晚了。
一年前,一個普通的瑞典女孩Greta Thunberg, 每天拿著自製的標語版 「strike for climate 」 (罷課為氣候) 坐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議會大樓前。她決定在瑞典大選期間一直這麼做,目的是要求瑞典政府認真按照《巴黎氣候協定》的要求減少碳排量。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起初只有她一個人,後來被媒體廣泛報導,就開始有越來越多人加入。之後,她發起了Fridays for Future(週五為未來)的學生罷課運動,因為她覺得氣候保護比上課重要得多。該運動迅速蔓延到其他國家,在最近一次2019年9月20日的週五運動,全球已有超過400萬人加入罷課、罷工。在紐約,就連建築師,和設計師也加入。
前陣子,Greta Thunberg在聯合國氣候峯會上發言, 狠狠批評會上各國政府:「你們曾承諾保護我們的權利但做不到。」「人們正受苦、垂死,整個生態系統正崩潰。我們正處於大規模絕種的開始。但你們只顧談金錢及永恒的經濟發展神話。你們怎可如此!」
演講上,最多人引用她的句子是 「你們用空洞的語言偷走了我的夢想和童年!」
文字是強烈的,她鏗鏘地質問了四次,「你們怎敢這樣?」(How dare you?)自始至終情緒激動。這種聲色俱厲的發言方式,引發了廣泛討論。喜歡的人,為她的勇敢吶喊點讚, 不喜歡的人,指責她向大眾播散歇斯底里,宣揚仇恨, 用她所患的阿斯伯格綜合症來攻擊她,試圖把她對氣候行動的承諾說成是一種狂熱。 甚至有評論把她和希特拉相提並論。
德國圖賓根市(Tübingen )市長Boris Palmer向小女孩Greta 說, 「我們沒有偷走你的童年。」「我們創造了一個世界,為年輕人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好的生活機會。
澳洲總理Scott Morrison表示,Greta是被氣候運動人士利用。
更有人批評女孩將環保宗教化, 把概念提升到道德高度,成為不容置疑的生態專制。以全球環境災難的名義迫使人們仇視資本主義,同意建立大政府、甚至全球性政府,並讓人們主動放棄私有財產和個人自由。 (這點很多不同主義在衝撞)
其實簡言之,要環保就要把發展拖慢, 那麼有多少經濟會受損就有多大的反對聲音。一邊廂支持環保的有「Friday for Future」 。 另一邊廂有人在Facebook成立了一個「Fridays for Hubraum」 (週五為汽缸)的組群,專門針封Greta 發起的運動。這個群組的訴求很明確,他們說,「我們就想繼續開我們的汽車。」還希望人們能注意到汽車行業的貢獻。
世界上有一種語言偽術,可以稱為 sweeping generalisations fallacy, (我不是不支持什麼什麼,只是什麼什麼就不當) 例子1) 我並不反對環境保護,但是你不應該過度歇斯底里。例子2) 我支持環保,但要存在理性討論。 例子3) 我不是不支持民主,但凡事不能操之過急,應理性爭取。
任何世界大事都有理性討論過的時候,如環保議題, 各國在這麼多年來,已討論得多了,應知道的已經知道了。解決問題往往不止是力度不足,而是扮作處理,從沒有認真處理問題。
為了掩飾各國或各利益層面的偽處理手法,最快捷的辨法就是直接攻擊提出問題的反對者。「Greta是個充滿陽光的女孩,可惜她言詞太刻薄,生於瑞典小康之家, 無憂無慮,簡直是吃飽飯,太有閒, 又不工作又不讀書。 」
「說環保? 計算失業率也未懂,她完全不明白什麼是生存,有多少人會受影響,不應追逐虛無飄渺的理論。」
那, 環保小女孩有錯嗎?
氣候是否真的在變化,地球是否真的會沒有冬天? 她要求過份嗎?
小女孩只是希望聯合國真的用心去遏制氣候變化,把上升2 度降至 1.5度, 把地球生態被毀滅的限期拖長。IPCC公布了一份「0.5攝氏度」特別報告,強調把氣溫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的1.5攝氏度以上,而不是2攝氏度,對拯救地球至關重要。
政要和環境保育者不斷爭論的,其實只是0.5的差別。 這正好突顯了科學家的堅持和政府官員對經濟和民生利弊的考慮。
科學家認為形勢刻不容緩,再等就太晚了。1.5攝氏度這個目標是可以達到的,但需要大家真的立刻行動起來,從政府到個人,還需要連續20年每年為此投入相當於全球經濟產值2.5%的錢。
成功與否在乎各國的政治意志尤為關鍵, BBC科技事務編輯David Shukman認為, 歸根結底,決策者有兩個選擇, 一是讓民眾相信那些激烈的變革是必需的,不能再拖,或者無視報告提出的警告和行動建議,對民眾說科學家們搞錯了。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當代社曾會都追逐着金錢遊戲。 一直以來任何環保承諾都是空話。 那又怎能怪年輕人憤怒呢?
Greta 說 「你們讓我們失望,但是年輕人開始了解到你們的背叛!」「子孫後代的眼睛都注視著你們,如果你們讓我們失望,那我要說,我們將永遠不會原諒你們!」
好苛烈!好激昂!其實很正常,今天各國政要都年屆六十有多,假若地球的限期真的在12 年後,政要也已經垂垂老矣, 但十六歲的Greta 和一羣年輕保育者,十二年後,才二十八歲,正值盛年。地球真的如科學家說會滅亡的話,那偷走Greta的童年,青春,將來,不是現今當權者,是誰呢?
當權者當然沒有解決氣候問題,因為會影響他們正在享受的經濟成果,既然不能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若解決掉足夠反對的聲音,其實就等於解決了問題。
小女孩Greta絕不愚蠢, 其實她可以在家打機,看電視,弄這麼多吃力不討好的環境運動,就是因為她對地球太有愛,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
她在Instagram上回應,「說實話,我不明白為什麼成年人會花時間嘲笑、威脅年輕人和孩子們宣傳科學。他們本可以用這些時間做一些好事。我猜他們真的覺得受到了我們的威脅」
最後她說,「我們現在就在這裡說清楚,世界正在覺醒,改變正在來臨,無論你們喜不喜歡!」
如果萬物的出現都不是一種偶然,反之是一種平衡的話,那麼自私在壯大的時候,慈悲大愛就會萌芽。國王的新衣在巡遊的時候,就會有少年不畏虎的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