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愛之名- 卡繆

二戰時哲學大師卡繆(Albert Camus)積極參與法國地下反抗行動。戰後他繼續以筆尖作戰,傳達理念。1948 年,卡繆寫下劇作《圍城》。

這套劇講述一個被瘟疫侵襲的城市,而城中的居民必須想盡辦法生存下去。 劇中有一名獨裁者,他的角色叫做「瘟疫」,而他身邊總跟著一位名為「死亡」的秘書。在全劇的開頭,「瘟疫」與「死亡」忽然降臨一座歲月靜好的城市,瘟疫開始實施他的高壓治理手段,手段由致命的疾病到殺人政權,通通手起刀落,殺無赦。

人民都要重新學習怎樣做到有秩序地死亡,瘟疫認為以前人們死得一點也不恰當,這裡死一個,那裡死一個。簡直是道德敗壞,而這些「混亂」地死將會被管理。怎樣死,何時死會成為數據的一部份,如此的大數據也有點用處。

「瘟疫」與「秘書」接著宣布推動「生存證明」,把生命簡化為一張紙,依照「品質」將人分類。結婚動機、犯罪紀錄、健康情況,還有,生存理由。

「生存證明」分為永久與暫時,透過證明予以發放。新政府操控人民的生殺大權。人民的生存與否,全維繫於那張「紙」。新成立的極權體制還公布繁複法規,刪減最低薪資,強迫勞工「吞下」後果。

條文好複雜,面對人民的困惑,「秘書」沒有打算去釐清問題。 繁瑣的規條就是要人民適應晦澀不明。人民懂得越少,事情就越好辦。

有些市民遭逢迫害流落街頭,代表生存的那張紙,內容被扭曲,歷史被刪除。 上有「秘書」,下有公務員的Nada毫無憐憫並持勢地壓迫人民。

在Nada 來說「越多刪減情況就越好。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就是天堂!」而Nada就是西班牙文的「無」。

居民都因恐懼而順從,更有甚者,趁勢加入壓迫行列。直到一對不慎染上瘟疫的年輕情侶出現。起初他們的心同樣被恐懼佔據,但逐漸地,他們決心反抗極權統治,面對壓迫和控制。即使必須捨棄生命也在所不惜。

「愛」 是卡繆另一個重要的主題。他們以人性的力量與良知起身對抗,企圖改變社會、喚醒集體意識,希望讓所愛的城市擺脫暴君「瘟疫」, 然後重獲自由。

因為這對情侶深愛彼此,他們不忍看到人類的墜落。面對「秘書」的嘲弄,男主角Diego起身反抗:「你們似乎贏得勝利,但其實早已戰敗。因為人性之中,有一種你無法消滅的力量,那是一種瘋狂,摻雜了恐懼與勇氣。這股力量將升起,而你將看見你所謂的榮耀僅是雲煙。」

「瘟神」的出現,考驗著庶民百姓的人性。他首先採取殺雞儆猴的方式,只要女秘書一筆劃過生死簿的名字,那人就應聲倒地,於是人人自危。他塑造的是恐懼,讓人不敢反抗、不敢出聲。唯一無懼的是男主角Diego, 他採取和平抵抗,拒絕以暴易暴。 這個立場,正是數年後卡繆和沙特論戰爭執的重點。

但Diego並不是生來無懼, 他的無懼是自我錘鍊出來。他曾在脆弱無助時逃到女友家,被女友的法官父親驅趕。後來Diego染上瘟疫,領導民眾反抗。在女友垂死之際,忍痛拒絕「瘟神」的交易。留下與人民一起戰鬥,最後換來心上人死亡的結局。

《圍城》是一部充滿哲學性的劇作。卡繆透過反烏托邦的寄寓,提醒世人極權主義利用對死亡的恐懼來操控民眾的危險。

劇中所有的不確定、不合理,懷疑與困惑都是為極權主義鋪路,而人們又該如何面對極權呢?

當面對國家機器的不正義,我們是否願意面對恐懼。面對失去的恐懼、孤獨的恐懼、背叛的恐懼、死亡的恐懼,為了愛,挺身而出?

卡繆透過文字譴責蔓延歐洲的極權主義政權,尤其是西班牙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的獨裁統治。面對卡繆的指控,當時歐洲的文化與政治界心照不宣地對此劇保持沈默。有人批評故事黑暗、隱晦、過於奇幻,但也有人說,這是卡繆最被世人低估的作品。

對於卡繆來說,平民百姓即使犯錯,也情有可原。罪不可赦的,乃是系統性的犯罪,也就是國家暴力的罪過。

廣告

對「因愛之名- 卡繆」的想法

  1. 無名似乎很喜歡卡繆的作品,印象中你多次提過他的生平及作品。
    文中照片讓我想起羅斯福的一句話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你有看過George Orwell的作品嗎?

    Liked by 1 person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