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切

片尾曲響起,我不禁低頭合十

是朴樹的歌,原名The Fear In My Heart, 看過張楊導演拍的 「岡仁波切」 後,朴樹就把歌名改為 No Fear In My Heart 。

朴樹原來一直想去西藏,始終未能成事,他在看畢「岡仁波切」後,就更想去西藏了。

電影「岡仁波切」講述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的四個家庭、 藏族漢子尼瑪剛剛經歷了父親過世。父親一輩子的心願,就是去拉薩朝聖。尼瑪的叔叔看到哥哥的遺憾,決定不再像哥哥般等待,他打算代去世的哥哥去一趟。一邊的說,一邊轉動手上的經輪。 尼瑪打算過年後也陪叔叔上路。

2014年是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村內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的朝聖團。一位年輕孕婦,和即將出生的孩子都屬馬,決意一起朝聖。她挺著大肚,與丈夫一起上路。

村裡的屠夫,宰殺過無數頭牛隻,每次牛隻死前的掙扎,都帶來他心裡惴惴不安的情緒,他知道是自己的業障,但又不能不宰牛,於是入夜就用酒精來麻醉自己,他也決定去朝聖,去拯救自己的罪孽。兩名少年,其中一名受傷有殘疾,在其父親的支持下,也加入了這支隊伍。

據說往岡仁波切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十圈可在500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轉百圈者便可以升天成佛。而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所以藏民一生中最大的心願,就是能轉一次岡仁波切。

最後連同尼瑪和叔叔,共十一個藏人從家出發,五體投地式磕頭(磕長頭)2500公里,一路前往岡仁波切。

磕長頭時兩手合十,表示領會了佛的旨意和教誨,觸額、觸口、觸胸,表示身、語、意與佛相融,合為一體。乃「身」敬,同時口中不斷念咒,是為「語」敬,心中不斷想念著佛,是為「意」敬。三者統一地做,就是藏傳佛教體現信仰的文化。

當然磕長頭不容易,海拔4000米以上,不止這十一人,很多西藏人朝聖者也是以誠心一片地磕長頭。 單純一唸,向天合十,心中佛號,舉身自撲,就算肢節皆損,也不畏苦楚,再逐前行。朝聖者的臉上全是污穢,但內心是清湅無比。

尼瑪的十一人朝聖周團,磕過春回大地,也磕過寒風刺骨,日間磕長頭,夜間在山下紥營,從不戀棧休息,第二天又磕頭,一心向前合十,心中再沒有時間。

孕婦要生孩子,就生下,休息九日再出發。把兒子放上拖拉車,自己繼續在公路上磕長頭。 兒子肚餓哭出來,就上車餵母乳。 完成又磕長頭。沒有怨言也沒有喜惡之感,只是該做就做。

山上石㠣倒下,傷了磕頭的男子的大腿,休息兩天,大家又繼續磕頭。途中,一位司機為了避讓另一輛車子,從後面撞翻了尼瑪一行人的拖拉機。司機解釋說,車上有人因高原反應而呼吸困難,需要送到拉薩急救,兩個小時送不到,人就沒救了,所以他才開快車。

尼瑪十一人平靜地讓司機開車走了,自己留下來收拾殘局。轉過身,看看車上的嬰兒是否安好,車軲轆的軸斷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修理看起來是不可能的。於是,男人拉車,女人磕長頭。

走一段路,男人們放下繩索,走回剛才撞車的地方,重新把這一段的長頭磕完,再拉車。累了,大嚷,女人就會幫手拉,男人磕長頭。 然後又掉轉角色。

沮喪時,他們一面唱民謠,一面拉車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地走,雪往地下一點一點地下,

我和雪約定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要為更多的人去磕頭朝聖

我們都是同一個母親,但我們的命運卻不一樣

命運好的做了喇嘛,

我的命運不好,去了遠方

來到流水潺潺,水流及小腿的路上,他們彼此詢問,怎麼辦,要不要磕過去? 大家都答,要! 磕過去。 然後,一句也不多說,向天合十,把手上的護手木置於胸前,再拍一下,全身下水,再在頭頂合十。起來,再合十,再下水。 地上五體頭地,水中亦如是。

尼瑪一行人心裡,就是這樣接受困難。好像路上遇到什麼,都是正常。他們從沒怨言,就正常地面對,什麼也好,磕過去就是了。

來到拉薩市,用盡上路的金錢就歇下赚錢。然後再上路,在繼續朝聖的途上,有夜,尼瑪的叔叔(爺爺)在睡夢中離世了,衆人悲傷唸經,但作為觀衆的我,相信是爺爺和神山的缘份,也是恩賜。 在雪山下,十一人變為十二人 (連同新生兒)再由十二人變為十一人,他們就是一路磕頭。

岡仁波齊下的五彩經幡,風一吹,經文的每一次晃動,就是對衆生的祝福。

人生就是一場朝聖之旅,道路無盡,菩提薩埵,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就算入夜的陰霾突襲,或是午後的豁然開朗。生命處處總有轉折,什麼也好,了了分明,不落二元,無色,無受想行識,度一切苦厄。

朴樹說「朝聖得自己來,沒有終點,我們都在朝聖路上。

廣告

積存時間的生活

「男人都是懦弱的。」 津端英子說

「對,對,對,所以不能説他不是,我一直跟搖滾的那人說他不好,他就垂頭喪氣,果然男人都是懦弱的」 74 歲的樹木希林被驚醒過來。

下一秒, 樹木希林坦言若不揭穿那男人的不好,只想着他的好,這麼的境界,做不到。

樹木希林口中的 「那男人」就是她第二任丈夫內田裕也。 內田裕也是搖滾樂手,第一次約會的隔天就被男方求婚,感情發展相當迅速,婚後又馬上分居,原因是樹木希林長期在家受虐。年輕的她受訪時率直地說:「裕也婚後也有很多女伴,不僅這樣,我每晚都挨打,因為反擊也拿電話筒敲丈夫的頭⋯」 夫妻二人也是有個性的人,當時整個日本對於他們夫婦常常因打架而出入警局也見怪不怪了。

1981 年內田裕也以無法接受這種婚姻狀況為由,向法院提交了離婚申請書,並且逃往夏威夷。

但是,樹木希林堅決反對離婚。還公開叫躲到夏威夷的丈夫盡快回家。因為樹木希林的堅定立場,法院最終沒有核准離婚。

自此二人過着幾十年的分居生活。2011年,高齡71歲的內田裕也還像未成熟的憤怒青年,依舊固執妄為,強行闖入年屆50歲的前女友家要求復合,結果裕也被警方逮補。

當年67 歲的樹木希林出面開記者會時說:「發生這種事件也太遲了吧,幾十年前發生不是比較好嗎」、「(世人)都知道了真好」、「要處罰嗎?可以的話我還真感謝」。

確實不論內田裕也闖出什麼荒唐,樹木希林也挺身降溫。他們活像一段前世恩怨,今生遇上了,彼此就難分難解。

有次樹木希林上綜藝節目《徹子的房間》時,主持人問她:「其實你,是非常喜歡先生內田的吧?」她毫無遲疑地回答:「全部,不管是什麼,他的全部我都喜歡。如果有來世,我有一個重生的機會的話,無論如何,我都會時刻警惕自己,不能再與這個人相見」、「如果來世再次與他相遇,我依然還會重複一次如此狼狽的一生」。

在居洒屋與樹木希林聚會的津端英子, 87 歲,是百年酒廠的獨身女,年輕時嫁給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系的高材生津端修一。自此英子的一生就是以照顧丈夫為軸心。津端修一是日本第一代的建築師,一直相信生活要與自然結合,他認為無論蓋多高也要留住美麗視野。

50歲的時候,津端修一就開始規劃未來的退休生活,在鄉間買了塊地,居住房子的建築特色參照長期在日本工作的捷克建築師Antonin Raymond位於麻布笄町的住宅兼工作室來設計。

津端修一沿襲Antonin Raymond 的簡約精神。盡量使用鷹架圓木, 三夾板,等木材料來蓋房子。修一深信房子該是生活的藏寶盒, 所以屋外庭園約百餘坪土地都種滿多達70種菜蔬和50種果樹。從耕土、播種、培育、收成、調理到食用,不僅果醬、蕃茄醬,連烘烤培根都有專用的瓦窯,全是夫婦一手包辦。 津端修一夫婦,就是長住自己規劃的小屋中,積存時間地生活。

津端英子每天照顧修一的早餐,午餐,下午茶,和晚餐。 夫婦每天把收集的枯枝敗葉,再加自然肥料栽種自己的蔬果。草莓收成時,就把新鮮的寄給東京的外孫女,剩下的,英子會做成蛋糕,點心或果醬,換著不同食譜,吃上很久。英子就是每天不辭勞苦。 倆人相處六十載,一次架也沒吵過,修一專一,而英子也十分忍讓。年輕時,工資只有4萬日元的津端先生,想買一艘70萬日元的帆船

英子回了句 「這樣啊」。然後就開始想辦法,把沒用的東西,衣服慢慢當掉。多年後,修一離世了。在居酒屋,英子才告訴樹木希林 「這種事不能告訴他的」。

兩名不同處境的老婦在人生最終回相遇,因為導演伏原健之欲拍一部退休生活的紀錄片,日本這老人社會有許多失落老人的真實故事。 而津端夫婦的隱居山林退休生活,是現代化社會罕有的真人真事。導演三顧草盧,再以四封信才獲得津端修一夫婦點頭,把他們的日常小事拍成紀錄片。

巧合地導演就是用樹木希林贈送的筆來寫信給津端夫婦,而樹木希林後來就是此紀錄片 《積存時間的生活》 又名《人生果實》的旁白。

居酒屋的見面是在2017年。一年後,她倆先後去世。

「風吹枯葉落,落葉生肥土,肥土豐香果,孜孜不倦,不緊不慢。」

是貫穿整個紀錄片的導語。 風吹枯葉落,落葉生肥土,萬物皆有時,人生最後麈歸塵,土歸土,一杯黃土也好,一捧青灰也罷,世間一切因,一切果,一切在輪迴。

積存時間的生活也是積存修行的生活。

 

 

五月欒樨(亂世)

浴佛節那天在小素食店買了四件欒樨餠。

欒樨餅粵音「聯西餅」或讀作「煙樨餅」,本是鄉村糕點,現今已變成佛誕供齋的其中一道餅食。

欒樨(聯西)其粵音跟「亂世」相似,而欒樨餅亦起源於亂世。相傳200多年前 「浴佛節」 那天,一名和尚在香山縣(現中山市)龍塘樹坑的小河邊洗澡。他剛脫下衣服,一條大蟒蛇闖出來,直奔向他。 和尚拔出寶劍,把蟒蛇斬成幾截,掉進河裡。恰巧這時,一名漁翁醉熏熏地抓起蛇頭,又搬來蛇尾,胡亂地跳起舞來。這一舞,竟令蟒蛇死而復生。它變成了一條龍,騰空而去。餘下的幾截蛇身,就在河邊長成了幾棵小樹,那就是欒樨樹。

話說某年夏天,瘟疫流行,死亡枕藉,河邊有戶窮苦人家,無錢買藥,聞到欒樨樹葉發出陣陣清香,便摘了一把,回家搗碎沖水喝,不久病就好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紛紛採摘欒樨葉,沖水喝,做餅食。於是每逢四月八,人們就演化相傳典故為舞龍,以抗疫欒樨餅來貢神。

二百年後,疫情重臨。 我在YouTube 看到關於制造欒樨餅的過程和因緣。我從未試過欒樨餅,第二天發覺社區小店也有賣,就買了四件。這家店的欒樨餅口感略硬,但不黏牙,味道清淡,餅餡是淡蓮蓉,甘飴平和,整體來說算搭配。據聞其功效可解熱毒,有助暖胃去積。

浴佛節的精神在乎淨化自己的身口意,洗滌心靈。 同事告訴我一則網絡上有一則未經證實,但發人心省的故事。在意大利,93歲老人康復後出院,她被告知要付一天的呼吸機費用,老人哭了, 醫生勸她不要因為賬單而哭,是否有付款困難?

老人說:「我不是因為錢而哭,我可以付所有的錢。我哭是因為我已經呼吸上帝的空氣93年,卻從不付錢,在醫院使用一天呼吸機要5000f,你知道我欠了上帝多少錢嗎?我以前並沒有為此感恩。」

是的,像每早練瑜珈時,導師會輕柔地提醒你,感恩這,感恩那,感恩呼吸。原來一呼一吸看似簡單,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世間無常,什麼也是借來一用,頂多借來一百年的生命, 使用一百年呼吸,什麼也有因有果,

吃下是平安清甜的欒樨餅。

當下一葉欒樨,一頁亂世。

期許

清甜時,珍惜。

苦口時,嚥下。

能付出時,慈悲。

任何時,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