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說在西方文學中孤獨solitude的字根源,來自於sol太陽。太陽是孤獨的也是象徵着人必須回來做自己,才懂得甚麼叫做真正的活。
一埸疫情令很多人也反思我們的生活是否需要放下步伐,省略應酬社交,不追趕時間,慢下來,彷佛對自己也是一種療癒。
轉換工作模式後,我差不多變成一個全職宅人。有次去相熟眼鏡店調教我的防藍光加散光reading glass, 店員說他不能宅,最多只可宅2 天,要不然他會發脾氣。我想我有些先天宅,我享受宅,我有些像Edward Hopper 的畫中人,我響往一個人呆着,在角落,在陰影下喝咖啡,看書,無所事事。不是孤獨,是舒服,像找回幼年的自己。如果不是要添置食物,日用品,我可以不出門。7 天可以,甚至70天也可以,700 天就未能確定。 店員難以置信。
在家其實很多事情可以做,不過我也沒有多做。首先,起床,發呆,放空了不知多少分鐘,然後唸經,時而唸地藏經,時而普門品,視乎心情。 完成後,做家務,拖地,執起掉在地上的頭髮 ,抹抹手機,電制,門柄。 天天重覆。 唸經和拖地有時也會左右腦交戰,想休息。 但我常在掙扎中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初心常常被遺忘,因為凡人其性剛強,惡習深重,難調難服,逐境而生。有時我們走得太遠,就會忘記當初為什麼出發,於是越走越茫然。
沒有太多工作的日子裡,家中有什麼就吃什麼,然後聽回從前的音樂。有日發現我有The Doors 的專輯, 我怎樣認識The Doors 呢? 我忘記了,放出音樂 The End, 我才想起來!那是電影Apocalypse Now 的片尾曲。 這部電影當時令我好震撼,我相信現在也是,不過太heavy, 未想重溫。 然後我去翻看舊書,隨意地找來The Story of Art, 這本書我不會漂走,但也不會太認真看,因為在我心目中,它是工具書來的,像open book考試,知道書中涵蓋什麼就可以了。不過看圖畫,我喜歡。 就這樣在宜家的兒童木椅上又消磨了不知多少分鐘。
看書是忘卻時間的好方法,我返回按摩椅,看網友送我的湖濱散記e book, 我以前,很久以前,唸書時代讀過此書的英文版(Walden ),但太久了,我只記得梭羅的小木屋有三把椅子,一把椅子給獨處,第二把給他促膝談心,第三把為社交需求。
三把椅子形成了一種自省的良性循環,有時對話,有時獨處,有時聆聽,在安穩中重新與人對話,那人是一個人,也可以是自己。

我有出門散步的習慣,但最近台北經常下雨,便會減低出門的意願,直到晚上倒垃圾才會離開家門。本來人就是需要獨處的時間,現在疫情還是沒有停歇的跡象,這樣的能力更是需要了。
讚Liked by 1 person
Dear Serendipity: 最近香港也是下雨呀!是的,獨處或维持距離看來是新常態! 你倒垃圾是否像外國般要出屋外倒,我住大厦式,門外就是走廊,就算倒垃圾也只是去樓層的垃圾房
讚Liked by 1 person
我跟你一樣的,收集垃圾的地方是在地下室
讚Liked by 1 person
我也很喜歡宅在家。一個人的時候才能休息得好。年青時已是這樣,有一年暑假我六星期留在家,除了幫媽媽買點東西外足不出户,天天宅在家看書,那是我其中一個難忘的暑假。
在寧靜中得力,現在我放假都要宅在家或在花園中安靜工作,對我來說是最有品質的生活。
今年我女兒送給我Walden一書作生日禮物,仍未看。
讚Liked by 3 people
Dear Jamiehon : 對!寧静而有力!也是有品質生活! Walden 真是好書!每天讀一小篇,像小酌红酒般美好!
讚Liked by 1 person
有些人確實被今年的疫情搞得亂了方寸
習慣年年出國的人更是痛苦
讀完無明的文章
覺得我們在個性上有些相符
我也超級宅不過也能聊
我是那種可以待在家很久不出門
甚至不需要和別人說話的怪人^^"
讚Liked by 2 people
Dear Lu!!!! 我們是同一類人! 可以宅,也可以好聊得,也可以不說話!自己由然自得、非常開心! 梭羅有三把椅子,第三把是社交,而我的第三把椅子就是wp 🙂 以文會友,一樂也 :) ❤️
讚Liked by 1 person
一定要慢下來的。
這份享受,我期待。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