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teryear – 回憶吉隆坡 (上)

「Ms.Wong, 你今日點呀?」
我從書本中抬頭,慣常微笑。洒店前台經理是馬來西亞華人,我喜歡她的廣東話口音,像鄧麗君的柔,不純正但聲缐細膩,她是位個子高,身型龐大的媽媽。

「幾好呀」 我忘了她名字,眼神迅速掃一下她名牌, 原來她也是姓Wong 「 咁Ms.Wong 你今天好嗎?」 我再報以一個親切笑容。

她呆了一下,叫我Amy呀。

她個子很高,端莊的站着,而我坐着。於是我禮貌地站起來。 她十分不好意思,讓我坐下。 我微笑並輕輕地把手落在她請我坐下的手臂,適當地碰着她的長䄂外套 「我喜歡,妳站,我也站。」

媽媽級經理說 「有參觀過吉隆坡嗎?」
我本來就沒有多大興趣,喜愛在酒店看書,看街和發夢,但她這一提,我問「妳有什麼建議?」

她說幫我找個相熟的士司機,帶我周圍去。

我想一想 「好呀,試下」

下午,她送我上的士,司機叫Bobby, 然後她叮囑Bobby 要8:00 pm前送我回酒店。

關車門後,我俯前告訴Bobby, 6:00 好回來,其餘的事,你自己規劃時間。

Bobby 也是說廣東話,滔滔不絕,未到一個景點,我已經知他哥有2 個兒子。他單身,50歲,怎也不結婚,原因是怕女人煩。 (哈哈哈哈) 我說:「但唔煩不是女人咼」 今次輪到他哈哈大笑,他從倒後鏡看一下我。 他繼續説「馬拉人結婚生仔就有着數,華人呀,是什麼也沒有,稅特別貴,政府希望用人口來同化,人家是親生仔麻。人家點懶都不要緊,華人就要特別努力,明知無回報也要努力,同人不同命」

首先,我們去了National Textile Museum, Bobby 說 「你下車向那方向走就是了,我在車等你」 我俯前 「你想乘機吸煙呀」 他有些不好意思 「是,但不是太有煙隱,我是怕入內要收入埸費呀」 我拍他一下肩膊,「落車一齊去涼冷氣啦,入場費我負責。」

這建築外型很美,建於1905年, 建築師為A.B Hubback,前身是馬來聯邦政府的火車站, 像許多馬來西亞舊建築一樣,都有濃厚的伊斯蘭風格,圓拱尖頂,外圍用紅磚與白石膏磚交錯而成,感覺像一匹經典的橫條紋布。 入面介紹古代馬來西亞紡織技術發展、如峇迪布印染、金錦緞,蠟染圖案等等,還有些accessories。 我得意地告訴Bobby, 「免費入場,幾好」

National Textile Museum, 1905

根據經驗,這樣美麗而具特色的地方,洗手間一定不差,於是我着Bobby 等我。 真的沒有錯,去洗手間途中的小路就是全博物館最漂亮的地方,印染和蠟染布被淩空吊下,陽光透進室內,自然光混合不同顏色,不同圖案的布,感覺像兒時家家户戶也把床單,棉被放出庭園曬,暖暖的回憶。布匹被隨意地垂下,綠配橙配磚紅配粉藍,那麼不經意,但又出奇地搭配,像百家被,也像百家衣,幾匹大型拼布,在空中拼下。

像百家布也像百家被

我告訴Bobby, 那兒的installation 很美,構思多好。他看看,然後看看我 「想多了,這樓太舊應該用來遮漏水的」

步行出National Textile Museum, 過馬路,我們來到Merdeka Square 對出的一支旗桿。1957年8月30日午夜,英國國旗在此降下,而馬來西亞國旗首次升起, 95米高的旗杆,是在世界上最高的旗杆之一。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高就是高,就是高,就是高。

旁邊就是維多利亞噴泉(Victorian Fountain ),這個噴泉建於1897年,當時為慶祝維多利亞皇后鑽禧, 從英國直接運至馬來西亞,但在1904年才在吉隆坡進行組裝。此噴泉還另一個一模一樣的在馬六甲。設計噴泉的年代正值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 所以噴泉都有花奔,貝殼浮雕作裝飾,獅子和龍雕代表維多利亞帝國,野獸代表智慧,勇氣,誠實,與實力。綠色,藍色,棕色代表大自然顏色,大樹,天空和大地。

Victoria Fountain

噴泉旁就是著名的蘇丹阿都沙末大樓(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建於1894年至1897年,由英國建築師A.C.Norman和A.B.Hubback設計。 此大樓前身是英國殖民政府的行政中心,後來是馬來西亞最高法院及高等法院,然後法院又搬往另處,目前是馬來西亞信息、通信和文化部的辨公室。

建築師當年大膽地用了混合式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摩爾式,英國式和印度回教的特色。大樓的正中央有一座高40米的大鐘樓,擁有閃亮的銅色圓頂。這座鐘樓至今仍如常地操作,準確地計算著馬來西亞標準時間。大鐘樓兩側各有一個塔樓,頂部也有同樣的銅色圓頂。三座大塔樓、巧妙運用銅色的圓頂、拱形的門窗和淺紅的磚塊。銅和淺紅磚牆都是自工業革命以後,維多利亞時代常見的英式設計。 拱形門和其螺旋狀表現的幾何圖形階梯,都是摩爾式風格。米白石柱及大拱廊則表現印度回教特色。

拱形門和其螺旋狀表現的幾何圖形階梯,都是摩爾式風格
蘇丹阿都沙末大樓(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建於1894年至1897年

我站在蘇丹阿都沙末大樓和噴泉間,再遠望一馬路之隔的National Textile Museum。 100多年前,這就是樞紐,城市的中心點。 我想像當年的情景,從幾位建築師也是英國人,就知道當年英國在此地舉足輕重。蘇丹阿都沙末大樓落成在1897年。同年Joseph Conrad 出版了The Nigger of the ‘Narcissus’: A Tale of the Forecastle,講述殖民背景下一個重病印度水手回倫敦的故事。 興建此建築群時,特意包含英式,摩爾式和印度式風格,就是一種英國殖民時代在亞洲擴張的表現,而建築物含印度風格,可能因為1876年維多利亞女皇正式成為印度女皇。

Through travel, we hear the whispers of history.

廣告

對「Yesteryear – 回憶吉隆坡 (上)」的想法

  1. 喜歡聽妳說故事。
    最近想著,歷史是以誰的觀點而記錄的呢? 愈想愈覺得歷史存在的痕跡應是人民的生活和城市的演變紀錄。 這些點點滴滴,文獻和表面上的紀錄是找不到的,只有透過觀察。 而,是誰在觀察呢?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