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雜無章~(30)購物也徒然

政府為振興經濟推出HK$5000 消費卷,有錢用當然好,但就局跟了要以儲值支付工具形式收取和使用。

什麼是儲值支付工具? 即是手機上的wechat app, Alipay, 八達通,tap n go 等。 本來很容易,不過原來對未到60歲的肥姨姨來說也不是易事。

她有部Samsung smart phone, 不過就是不懂怎用手機中的八達通。 一輪電話導解,她也不明白。 話說她想用電子消費卷買一部Millie’s 蒸煮爐,相約我陪她去一趟電器店。

50代的人買什麼也要觸碰一下,我就可以網購,不過當我發現那間商店,買Dyson 有95折,用消費卷可再减HK$100後,比網購還要平HK$300, 我就不知為何心心念念的,突然想把家內的Dyson V8 fluffy 吸塵機換掉。

這突如其來的購買欲真的不得了,我連在YouTube 閒遊,也找來Dyson 最新的吸塵機開箱片看,由美國用家看到台灣用家,一番驚嘆,那吸塵機很「神」喔!又有顯示器,吸塵力度又可自動調節,而且刷頭有燈,可以把微塵照得一清二楚。

台灣用家在youtube 説了他在新光三越買的折扣優惠,我就把價錢在google 用currency converter 轉為港幣。 咦! 我用政府消費卷比台灣價錢便宜HK$100! 這回不止貨比三家,就連台灣也比較了。

買! 為何不買,用政府消費劵買!

換機前一晚,我把家內的Dyson V8 拿出來,讓它作最後一次出勤。既吸地,又吸梳化,換個刷頭連床褥也吸。 40分鐘後還有輕微電量。那麼家內吸麈機的體能其實一點也不差,只是老了幾代罷了。把它抹得乾乾淨淨,放回貯物櫃。

就此棄掉太不仁不義了,吸塵機一直那麼盡忠職守,就算電力弱,為它購置新電池也不至於令世界多件廢物,何況根本不廢。

算吧,再想想吧!

在youtube 遊走,可能開箱片看多了,彈出電動牙刷用家片。 美國美女牙醫建議Philips Sonicare, 我又看看,好像不錯,細刷頭,不同刷力模式,顯示器提供力度監察,時間控制,更有app告訴你那隻牙齒需要補刷。

高科技! 可能我太out, 從來也沒想到牙刷也有顯示器。 難怪現今最重要的是半導體(semiconductor),當手機,吸塵機,牙刷,也要半導體作大腦,去搜尋,量化,最佳化生活,人腦又被寵壞了。

我現時的電動牙刷,沒有那麼精進,沒有太多功能,更加沒有app, 不過其實我不需要這些,因為我懂怎刷牙。 用手動和電動牙刷之分,對我來說只是速度問題,電動牙刷一下30000轉,手動的話用牙刷打圈圈30000下,手也累了,又不能太大力度。 為方便,當年才轉用電動牙刷。

每次刷完牙,我也用舌頭舔牙齒的表面,滑面就代表乾淨,再拿鏡子照一照牙齒內外,記住有牙菌膜的位置,明天再多刷。

我相信就算最好的牙刷,如果方法錯,工具再好也是徒然。 等如一地方,如果人出錯,再好的硬件,也是一埸枉然。

「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

那天在電器店,肥姨姨看過蒸煮焗爐的真身後,發覺體積龐大,她的廚房容不下,其他蒸煮爐也是尺寸問題,土地問題。 我看看最新Dyson V12, 樣子是比我家舊款的新很多,但不能貪新忘舊,捨棄老人。

兩人在店內繞了數圈,也沒有購買什麼。

廣告

樓價

瑞銀(UBS) 近日「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做了項研究, 調查了全球25個主要城市的房地產市場。

該報告以60平方米(約650方呎)市區住宅物業為標準,按照樓價,居民收入,租金,按揭比率,GDP和通脹率等因素,綜合評估25個大城市的 「樓市泡沫」 程度。

什麼是樓市泡沫? 就是粉絲以魚翅的價格去賣。

香港一早已是粉絲當魚翅。 小時候有個同學家住將軍澳,每次填寫住址時,她都會說:「真的不喜歡將軍澳的英文名,為何中文名以將軍澳為名,英文卻叫 「Junk Bay」

Junk Bay意即垃圾灣, 從前將軍澳是垃圾堆填區,雖然2016年將軍澳堆填區已停收家居垃圾,不過還會接收建築廢物。垃圾問題由臭氣減少,轉而至沙麈暴。附近居民說每當有大型泥頭車經過將軍澳的環保大道時,都會導致漫天塵土。

縱使如此,在發展商打造下,將軍澳由Junk Bay銳變成Tseung Kwan O, 英文名稱由中文名直譯出來,新意欠奉,不過地鐵站加大型購物商場,不斷的新派主宅項目落成,昔日的Junk Bay, 如今已是樓價上升的小引擎。

擁有19年樓齡的將軍澳中心,2房單位,465呎,10月份以HK$17,957/ 呎,港幣835萬成交。 5年樓齡,尚算新樓的帝景灣,540呎,以HK$18,519/呎,港幣1千萬成交。

如果我同學没有移民加拿大,還在香港生活,她怎也想不到Junk Bay會有一座屋苑名「帝景灣」 。

昔日粉絲,今日魚翅, 知道是假魚翅,又如何?

因為真的魚翅已今非昔比。跑馬地逸廬,58年樓齡, 2,049平方呎,呎價為HK$28,306,近日以港幣5,800萬成交。 中半山老牌豪宅嘉慧園, 實用面積3,335平方呎,呎價約為HK$47,976元, 上月以港幤1.6億成交,新買家就是董建華。

中半山市值1.6億,再上一些的山頂歌賦山道,面積約9,212平方呎,2016年以21億元易手, 當時呎價巳高達港幤22.8萬元,足以挑戰全球呎價最貴住宅。

水漲船高,泥多佛大,當真魚翅由港幣半億起至21億,假魚翅值1千萬好像也不為過。

港幣1千萬(即美金大約128萬)其實多不多呢?

對香港人來說,多! 也是不多!

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每年都會公布全球城市樓價負擔能力報告。 2021年報告顯示,香港再次榮登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榜首。樓價中位數對家庭入息中位數比率高達20.7倍。 即是要不吃不喝20.7年才能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

報告所指的是大約港幣1千萬的假魚翅, 不是人人所能承擔。 而港幣1千萬在香港來說,不是很多,因為也買不了什麼,是偽繁榮的悲歌。

全球最難負擔的房產市場,香港連續11年蟬聯世界第一,實在當之無愧。 前幾天當我看着瑞銀(UBS)的泡沫樓市指數研究報告時,發覺我們雖是亞洲第一,全球只是第三。

豈有此理! 誰能比我們更泡沫! 原來世界第一和第二分別是法蘭克福,和多倫多,香港排第三,慕尼黑排第四。

再從google搜尋資訊,德國房地產研究Bulwiengesa的報告指出,法蘭克福實際樓價平均每年上漲10%,換言之,5年內飆逾5成。 竄升的速度的確快過香港,難怪成為全球泡沫樓市頭5名,

而5甲內德國就有2個城市入圍,主要原因是當地經濟活動強勁,城市人口又因新移民政策,和本地人口穩定增長而在10年間增加了12%,然而新屋供應嚴重落後,求過於供,再加上疫情下全球的低息環境令資金泛濫,導致德國樓市泡沫膨脹。

我再翻看Demographia 的報告,發現泡沫樓市第一的法蘭克福,和第四的慕尼黑都不在樓市最難負擔之列。

原來德國為保民生,包容富與貧。2019年通過了租務政策(Mietendeckel),令5年内住宅租金都不准上調。當地市中心一個650方呎單位的樓價,業主要放租38年才能回本,所以UBS(瑞銀)的泡沫樓價報告,以租金和樓價的比例作其中一個研究因素時,樓價高,租金不高就把德國樓市拉上全球泡沫第1位。

德國的租務政策是泥沙俱下,有好有不好。德國報紙《時代周報》(Die Zeit)表示,地產商因為租金回報率低而放慢未來興建更多住宅的速度。大小業主也因為租金收益回報不理想,缺乏維修房屋的意欲,最終會令整體房屋質量下降。

政府租金干預的爭議不斷。今年4月,德國聯邦憲法法庭就裁定法案違憲,柏林政府無權實施租務管制政策。 判決一出又引發許多後續問題,例如租金瘋狂上升的民生問題,及政府是否有義務替居民繳交房租差額。

可想而知,樓價不止是香港問題,多倫多問題,在全球量化寬鬆的大環境下(低利率和增加貨幣供應),已是全球的問題。

瑞銀(UBS)在報告的文未警告,難以負擔的樓價,無法持續的抵押貸款,樓價與租金的差距擴大,都是「樓市泡沫爆破」的先兆,而家庭債務佔收入比重升得最急的地方是德國,香港,加拿大及歐洲等城市。

換言之,全球也泡沫,全球也難負擔,那麼全球會爆破嗎?

這問題真是命運有誰知。2016年,香港某電視台訪問剛為兒子購入天水圍嘉湖山莊的林太,兩房單位,成交價港幣330萬元。 同日,樓市專家不停唱淡,說經濟跟樓巿背道而馳,預計樓市起碼下跌一成。 天水圍林太説 「嗰啲咁嘅專家,食屎啦!」

「專家食屎」 論當日,嘉湖山莊的平均呎價只是約HK$6,800元,兩房單位港幣300萬元已有交易。 5年後的今天,當年HK$6,800呎價已升至近HK$1.3萬元。

我不是認為樓市會升,只是香港沒有一天是正常,升降為何,好壞怎辨,時時自己知就算。

書評:《紫色裙子的女人》

不消2小時就把《紫色裙子的女人》 讀完,思想跌入一種無重狀態的空白。

《紫色裙子的女人》 《むらさきのスカートの女》)的作者,今村夏子是40代的女生, 1980年出生,大學畢業後一直靠打散工維持生計,其中做得最久的工作就是酒店客房清潔工。29歲那年,因酒店人手過餘,她常被安排作後備,不用上班的日子越來越多。

有日,主管再次要求她持續休假,她就陷入了強烈的自我否定情緒,處處質疑自己,是否一個被討厭、被孤立、不被社會需要的人。一番思想鬥爭後,她乾脆躲在家中寫小說。

就是如此,今村夏子完成了處女作《全新的女兒》(あたらしい娘),並憑該作品獲得太宰治文學獎。然後,收錄該作品的小說集又榮膺三島由紀夫獎。2019年,《紫色裙子的女人》 更榮獲第161屆芥川龍之介獎(即芥川獎)。

近年,年輕的日本一代都崇尚一種反傳統、反經典,反叛的閱讀偏好。村上春樹已是老派,太宰治的厭世又流於矯情,所以日本文壇把焦點投射向流行輕小說, 但又不代表趨向淺俗,而是一種開放性的思維空間。

内容並没有直接表達什麼,而是一些客觀的事情,在一種氛圍之中,令讀者燃起一種共鳴。首先是推理,然後如果細嚼思考,讀者更可觀照自己。

《紫色裙子的女人》 就是如此。

整部小說有2個角色,一個是紫色裙子的女人,另一個是黃色開衫襟的女人。 黃色衫的女人以一個 「我」 的視角一直留意,小區內一個常穿紫色裙子的女人。

她不但留意紫色裙子的日常行徑路線,吃什麼麵包,哪個月份有沒有工作,什麼也一淸二楚。黃色衫一直想跟紫色裙做朋友,甚至刻意製造工作機會令紫色裙可以和自己在同一公司工作。

故事的視角的 「我」 一直都是黃色衫,在近距離觀察紫色裙。 有點像日劇的懸疑劇集,一些微妙的鋪排,越巨細無遺的描述,就越真實,同時也令人懷疑。紫色裙子的日常, 跟他人的對話,就連去便利店只為打電話也瞭如指掌等,黃色衫知道得太多。

原來紫色裙並不是不懂交際,她會應酬,和同事工餘後去居酒屋,更懂和上司發生婚外情,

初來工作數天,同事已釋出善意,送紫色裙一顆donut作鼓勵,反觀黃色衫在公司多年,不要說donut, 一條毛也没有收過。兩個角色都帶着陰喑面,在比較下,紫色裙的種種行為,未必是道德,但黃色衫看着紫色裙,彷彿質疑着自己的存在。

作者沒有直接描述黃色衫的內心世界,但長期的無視及排斥,人會否因為被社會遺棄,或成為他人眼中的「怪異」,而變得孤僻,自卑。

「怪異」由何生,實在是雞先或蛋先的爭辯,社會令人怪異,又或是怪異令社會側目?

心理學世界中,新派弗洛伊德的理論學者,Sullivan認為性格不能脫離複雜的人際關係,心理上的病態(怪異)都可以理解,而他認為妄想可以克服自卑和軟弱,甚至比清醒的人舒服得多。

如果是這樣, 那就解釋到黃色衫跟蹤紫色裙的妄想,是緩解「病態」的一種方法,而那「病態」就是社會上認為的「怪異」。

黃色衫會否是妄想? 紫色裙又會否是虛疑?

作者也都沒有提示,結局更是沒有結局,一切由讀者自由發揮。虛虛實實,縱橫交錯,故事臨終前,黃色衫模仿紫色裙吃麵包的小動作,還向上司拋出只有紫色裙知道的秘密,是作者悉心鋪排的一種虛擬感。

紫色裙的女人是黃色衫嗎? 還是社會中的 「我」, 又或是 「你」?

我想這就是此書獲獎的原因,書中有很多地方巧妙地留白,白色的懸幻拷問着當代社會,紫色裙是虛擬嗎? 誰何嘗不是以假名上網? 工作上的被排斥,還不就是一場無聲暴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一直存在,有被接納過嗎?我們日常在FB, IG story,各式各樣的社交平台渠道,令觀察和追踨的分界綫,變得模糊,自己又會否是黃色衫,一直跟蹤着紫色裙?

在覺得人家怪異時,自己可能已不自覺地成為怪異之一員。

亂雜無章~(29) 牛油果

從前尖沙咀喜來登酒店(Sheraton)地庫有間美式餐廳叫Someplace Else, 我很喜歡這餐廳,即使結業超過十年,我還常想起此地方。

Someplace Else名字改得妙,好的名字我總記得。美式餐廳沒有中文名,實屬正統。 其實我不太喜歡某些外國品牌明明是簡單英文,硬要套個中文譯名,把靈魂都砍掉了一半。

如果要砍掉Someplace Else 的靈魂,我想名字該是 「某地方」 吧。我忘了是不是孩童的我,私下把餐廳改了個中文名,所以記憶的山丘一直保留這個已逝的某地方。

某地方一直都在,突然spotlight 橫掃,某地方的一些事情就會被search 出來。

牛油果是其中一件事。

第一次吃牛油果,知道有牛油果這回事就是在Someplace Else,童年時媽媽都帶我跟她朋友見面,我天性文靜(真的 :p),不搗亂,一本故事書就能帶我進入書本世界。媽媽跟auntie 在談什麼,女兒就像木偶公仔般坐着。

孩童餐的選擇不多,媽媽為我點了份club sandwich, 香港稱為公司三文治,台灣稱為總匯三明治或會所三文治。

小小的我懂club 字,也懂sandwich 的英文,加拼起來其實不太明是什麼,不過心想一定是高貴版三文治。

的確club sandwich 比街角麵包店的外帶三文治豐盛。 麵包經過烤烘,夾着蔬菜,火雞,再夾多層烤麵包,加上煙肉,番茄片,切成四份,用派對牙簽穿上就是了。

我一直認為三文治還是普通麵包店的好吃,因為夠薄,兩片麵包,中間夾材料,不多不少,方便吃。Club sandwich 反而太高貴,太多材料,就算兩手握着三文治,慢慢地咬,內裡的材料都會跌下來,一跌又要拾回放入口。小孩還算,笨手笨脚尚可視為可愛。牛高馬大還一面吃,一面跌,實在無所措手,怎樣左右兼顧,也是跌。

那次小手握着三文治,大口咬,醬也黏在小臉, 期間又跌蔬菜又跌火雞,其中跌下來有一片青綠色,可按扁,放入口沒有特別味道。

不知是什麼,媽媽又忙碌着,就問侍應哥哥,他說此乃牛油果。

「牛油果? 是牛油造嗎?」我真的如此問

侍應哥哥友善地向我此小妹妹解釋,是一種生菓,口感軟綿,富營養。

「那英文是否叫butter fruit?」

幸好是小孩,哥哥沒有笑我低能,因為孩童的我,很喜歡以英譯中的方式幫所有東西改中文名,例如蝴蝶, butterfly,我叫牛油蒼蠅,蜻蜓,dragonfly,我叫小龍飛飛。 九龍,也不放過,我叫作nine dragons, 還要加s, 家中的大人見怪不怪。

侍應哥哥糾正,叫avocado, 我寫在小薄上。

生字就是如此學,寫在隨身小薄,寫了當學了,像在超市零食架看薯片,看了當吃了,是為减肥。

我一直忘了牛油果的英文,直至有年在外國生活,外國人真的很愛牛油果,沙律又擰下半個牛油果,三文治又夾牛油果,又會把牛油果壓成蓉,放在烘麵包上,加少許檸檬汁,再淋上蜂蜜和少許海鹽,鹹鹹甜甜衝擊味蕾。

牛油果餐單五花八門,想忘記其英文名也很難。

正式了解什麼是牛油果就是由外國的早餐文化影響,但第一次認識它,還是Someplace Else 的公司三文治。

近十年,香港也興起牛油果熱,超市有大量牛油果,街市小店也進口質量好的大裝牛油果。 我每星期也買6個,每早切半個,放在一片麥包當早餐。

我喜愛吃牛油果,因為牛油果很配三文治醬,酸酸甜甜,加上牛油果的口感絲滑,平衡了酸甜的衝突。

不過,近日胖了,媽媽說是我每日半個牛油果所致。聽說它脂肪高,雖然是好的脂肪,但可能每天也吃就積聚下來。

沒有吃牛油果幾天,今天媽媽說 「你睇!你一無食,下巴也尖了!」

* 相片是今天早餐,是最後一個牛油果,希望減肥後可再續前緣 :(

亂雜無章~(28)開心果

媽媽是個問題少女,她一想到什麼,就當女兒是siri。

「女呀,開心果是怎麼種?」

我鬼知咩!(解:我怎知)
人類siri 就問apple siri 「開心果怎樣種?」 像老闆差遺下屬,命令一層層發落。

原來開心果樹結果時像樹上的一束龐大的白色繡球花,遠看很美,而且生命力很強。幾乎在極端的旱和寒,或貧瘠的土壤都可生長。果樹通常都植在圍繞沙漠的周邊。

雖然開心果樹那麼容易栽種,又不用特別料理,可是果樹生長速度非常緩慢,開花結果至少需要等上六年,而且只是進入初果期,結果量非常少。

獲得大量收成的秘技就是等待,要開心果大量成長,大約需要20年。即是農商由種果樹那年起誕下嬰兒,孩子20歲時,果樹才結果。 投資時間也是成本之一,時間太長,就算開心果售價比一般果仁貴,也不足令經濟效益平衡。

懂經濟,能計算的不止經濟學家,只要人要生存,靠買賣為生,都懂opportunity cost(機會成本)的原理。花20年時間去種開心果,倒不如種其他産品,收成都翻了幾次。

難怪開心果秤的時候都帶殻,每次購買時深感重量不符實。 此次的開心果,我在HKTV Mall 下單,看到品質描述是美國產地,綠色果肉,大粒裝。

價錢略貴,我放購物車後,也思索一下。買還是不買,因為帶殻的重量雖重,但果仁除殻後不會太多。

最後,買了2 包,就是為了多果仁。

昨天把最後一包拆開,一家人像果仁農商般圍着飯桌,一起剝殻,果殻放左邊,果肉放右邊。當然有時左右不分,果肉藏有果殻,果殻又有果肉在留宿,難捨難離。

把開心果置在碟上,媽媽嚷着「很美! 開心果肉很美! 又紅又綠,像什麼呢?」

睡了一覺,今天早餐,媽媽想到了,突然一句「像原粒玫瑰花茶的玫瑰呀!」

「好味!很脆口! 阿女,買多4包呀」

人類siri 收到! 今天星期四,網絡平台剛好有折,95折也是折。

亂雜無章~(27)吃蟹的人

忘了第一次吃蟹是什麼蟹, 一打開雪櫃有幾隻青色蟹坐在雪櫃的第一層,眼珠轉來轉去,五花大綁地被捆起來,口裡吐出一串串泡泡。小手往泡泡碰,黏黏的。

外公大嗌:「妹(我的小名) 不要碰,小心把你手指斷掉。」

就是如此,就算是熟蟹,小時候也不容許我碰。外公雖是上一代人,但思想開放,沒有父權社會的男性至上主義。如果他吃蟹,都會把所有蟹殼,蟹鉗剝去,將蟹肉送到我們每一個小孫的碗中,不分男女,長孫,次孫,幼孫,也一視同仁。 因為外公處處照料,媽媽自然地只懂吃,而不懂處理。

第一次學懂剝蟹,是在韓國旅行,食店的經理教我怎樣用蟹剪,把所有蟹肉取出。韓國的蟹剪比香港食店供應的鋒利有力,中間位置可作蟹夾。食店的經理以韓文教導,親身示範,我當然是聽不懂,不過看懂了。自此以後,我就愛上剝蟹的不求人技能。

媽媽愛吃蟹,不過要她剝,她就寧可不吃。有次,她一面在吃我剝的蟹肉,一面說 「第一個吃蟹的人真聰明,人又怎知蟹,龍蝦,蝦等是可以吃?」

對第一個吃蟹的人,充滿讚嘆的不止她,魯迅當年在北平輔仁大學演講《今春的兩種感想》,也曾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

那時年少,讀着魯迅寫的 「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不太明白,但他以吃蟹再解釋「譬如吃東西罷,某種是毒物不能吃,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

我就被當頭棒喝,明白他指的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像神農氏嘗百草,就算賠上生命,也在所不惜。

魯迅筆下的蟹還有《瑣記》,他憶起自己在南京讀書時,有些高年級學生「上講堂時挾著一堆厚而且大的洋書,氣昂昂地走著,便是空著手,也一定將肘彎撐開,像一隻螃蟹。」

很記得,筆鋒一轉,他說:「這一種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現在都闊別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腳躺椅上,發現了這姿勢⋯⋯」

今天重温,噗嗤一笑,心中暗想,羣蟹剛在新聞出現。

毒蛇總曲走, 螃蟹總横行。一群螃蟹過街就是橫行霸道。 明明都不是什麼高尚讚譽的特質,但香港人很聰明,都知道自己是繼印度之後,最麻煩,最擅長投訴的社羣。 此點,我認自己非常香港人,我16歲已幫朋友媽媽寫英文投訴信,去電訊公司討回多收費用。

我們最明自己, 懂自嘲也懂戲虐。有年表哥和第18任女友拍拖,去維園年宵,就買了隻螃蟹型煙灰缸送給外婆作玩意。 此設計師其實頗有想法,蟹蓋可揭開,煙頭置内,再合上蟹蓋就是個擺設。表哥把此玩物送給外婆,寓意她横行霸道。

外婆當然是呼風喚雨的長輩,我們對上一代都有一份對蟹的敬意。

九龍城街市有一個蟹檔,店主是個華髮蕭蕭的老人,我第一次買蟹什麼也不懂,他說:「如果信得過我,我選好嗎,不好的,告訴我,下次我賠給你。」 店主太懂做生意了,因為生意就是一次生,兩次熟,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第二次再去此檔,我已不多說,只需報上要多少蟹,就全交老闆決定。

有個星期天, 蟹檔老闆身旁多了位跟我差不多年齡的瘦削男生,Polo T恤,牛仔褲,非常詩文。 老闆說:「我兒子」 我微笑道:「我估到,因為很有父子相呢,老闆你今日人強馬壯喔!」

老闆如常幫我挑選螃蟹,身旁的兒子欲幫忙,就被老闆大吼:「不要碰!小心手指!」 我想起外公。

又有個星期天,我在蟹檔看不見老闆,只見到我叫作「哥哥」的老闆兒子,原來老闆今日不太舒服,他頂上了,並說他也懂選蟹。 年輕的手的確跟老闆不同,沒有褶皺,沒有老繭。

穿上老闆的膠圍裙,手起刀落,半點新手的青澀也沒有,孩童的哥哥從前是有幫手賣蟹。難得是成了會計師的他,週末回家探探父母,也伴着老闆賣蟹。

「你喜歡吃蟹呀?」

我回説「是我媽媽喜歡吃蟹,但她不懂剝蟹,全家的蟹也是我剝的,也樂意剝,因為我都把蟹膏除去。為她和家人健康,淺嚐好了,老闆也知,專為我選些肉多的蟹。」

同代人,香港養成,處處被上一代慣着。大家明白,家蟹橫行,飛揚跋扈並非為自己。

魯迅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

對!是一種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謝意。

書評 《香港遺美》

這是一本給香港的情書,是最佳的香港禮物。

能代表香港的不是熊貓曲奇,不是蛋卷,不是元朗老婆餅。而是香港人,香港情。

作者林曉敏(Hiuman),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碩士,現職博物館工作。於2020年設立 「香港遺美 Hong Kong Reminiscence」 FB專頁,她在簡介中説 「香港遺美,以照片拾遺,留住留不住。」 在未出版此書時,我一早已follow了她專頁,成了一枚粉絲。

作者在自序道:
「生於斯,長於斯,感情所繫,書中都是圍繞筆者生活日常的店舖,原來故事就在身邊,街道的尋常風景,往往可見匠意之所在,我城遺美,難離難捨,想抱緊些,願能一一記錄。」

在一訪問中,曉敏認為「美」是一種美好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讀着每一個老店故事,我相信她指的「美」就是一種世間情,此情多少年來見證着香港的歷史變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今天都已是一甲子的老人,父輩大多內戰時定居香港。為生存,很多人在鄕下學了什麼,就把技藝帶來香港。

深水埗的「東莞佬涼茶」,祖父輩為逃避戰亂來港定居而創辨,籍貫如其名就是東莞人。「廣如意老酒莊」是傳統酒舖,上一輩就由廣州來港。「上海僑冠理髮店」師傅當然是上海人,但剃刀技藝其實來自楊州,楊州的理髮師輾轉由上海到香港,多在上海人聚居的社區開設理髮店。

舊日香港就是如此充滿着不同鄉族的特色。東一拼,西一拼,有上海,有廣州,有北方。香港養存了各方之所長,也養育了一代人。

從前我家附近也有一間上海理髮店, 把客人置在紅色皮的理髮椅,就手起刀落地修剪頭髮。 當年同一間店舖,分左右舖格局,左舖是男,右舖是女。 有次爸爸為方便,就帶六歲的我去上海理髮店剪髮。一下就被剪了個男孩頭,師傅更把髮尾向頸位剃上。

我很記得那次,紅色的厚皮椅,師傅掛在頸的祝君早安毛巾,還有回校被同學嘲笑髮型太核突。讀着作者介紹上海理髮店的由盛轉衰。街角的上海理髮店三十年前已關閉。 上網再細查,就連作者受訪的理髮店也不敵時代,關門大吉。

一切的美,不在於髮型,在於活過的曾經。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 正因為有情,所以舊人,舊物, 舊區,也老了。 人去樓空淚微涼,但總有某人一世情長。

「炳記銅器」的陸氏兄弟,兩人已屆花甲。由繼承父業那年,就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哥哥說從來不知興趣為何物,當年跟父親學師,兩兄弟由畫圖,造樣版,製作成品,在年月磨練下都爐火純青。兄弟二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可幸最美一幕, 還未閉幕。兄弟情堅固,老闆對着鏡頭,手執鐵壺從容微笑。華髮稀疏,老人斑滿滿,但孩子氣的笑容,像看到昔日的孩童兄弟。

三十年代,何老太的父親在廣州學造秤,打雜跑腿什麼也做, 後來輾轉來港定居,創辨「利和秤號」。 五十年代秤號是黄金時代,要請來三個師傅趕工。時至今日,行業式微,何老太的雙目也大不如前,但一直不捨老業,不出舗的日子都在家製造桿秤。她一直未放棄本業,不為微薄的生意,只是對亡父的不捨。 有燈就有人,有秤就有父。

老店的美不止於人間有情,更是歷盡滄桑,人生如夢的美。

八九十年代,省港旗兵猖獗犯案,當年觀塘物華街金碧輝煌,多間珠寶店座落於此,地理位置得宜,曾被一連打劫七間珠寶店。珠寶業界人心惶惶,作者訪問位於深水埗的「廣生表行」也曾經被搶劫,玻璃櫥窗還有當年被斧頭砍過的痕跡。 舊物的美就是如此,縱使被破壞也承載着一個昔日的故事。

刀光劍影一掠而過,又是各行各業穩步上揚的機遇,五十年代經濟起步,但殖民年代的港英政府無論在申請電力,安裝電話,所有表格均以英文填寫。

香港,曾經是英語主導的社會,不過當時很少人懂英語,造就了寫信師此行業的出現。除牌律師,退休女教師以一台打字機,一枱一櫈,一紙一筆就可開業。

從前教育水平不高的年代,識字好過識人,一點知書識墨就可賺錢。

一九九七年回歸後,政府正式把中文成為法定語言,教育日趨普及,基層市民再不需要懂英文的寫信師來幫助申請什麼,行業也日暮途窮。時代發展,現今人人也識字。不過功利主義深了,人與人之間,親疏有別,識人好過識字。

寫信師的激流勇退,是身不由己。社會進步了,有人喜,自會有人愁。 時代巨輪下,科技日益發逹,就連街角賣菜的婦人也有一台數碼手機。語音通訊軟件的方便,令海外親朋的對話也是免費。昔日見字如見人的鄉愁,已潛沉在科技激流中。

不知有多少行業,如寫信師般被時代埋葬,又不知有多少受訪的老店行業步其後塵。

作者在一訪問說 「雖然時代很壞,我們要紀錄很多即將消失的東西⋯⋯」她希望由此書及新科技,如相片,網絡,有聲書,把現今與舊人,舊物連結。

香港2021的施政報告剛出,主要規劃未來二十年的土地方向,舊區陸逐重建,而「北部都會區」,覆蓋由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並會成為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有人說不同的城中城項目,會把核心遷北。將來回望,可能中環某巷某坊會是遺美之所在。

香港,這地方不知會如何,尤如人生,不知自己又會怎樣。人總會變老,就算注入botox 把肌膚人造年輕化,失去的就是不自知的自然情懷,原來自然的逝去是一種美。

作者筆下處處都是夕陽西下花落去的香港匠人精神,從前香港上一代的香港製造,手錶壞了,傘骨折了,鞋底破了,也不會丟,就是拿去修補。修復加固後又能再用多一世紀。

日子風風雨雨,就是壞着,補着,缺陷中有情帶美。

我最愛作者在書中此一段,她説木桿秤的存在價值今非昔比,因為給人印象都是呃秤,但問題不是秤的本身,而是對人心失去信任。 「一如正義女神手握的天秤,縱人心扭曲,但數字不誤,公平是一香港人的核心價值。」

如果破了就修補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美,那麼希望公平,珍惜遺美的人能修補我城。

「舊時人惜物,可以修復的都會修復,能夠惜物的人,也會惜人。感情就是不斷的重修舊好,一生的修修補補」

書評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

世間任何產物也有其命途軌道。瓦斯(Gas) 就是其中一個時代産物,從前家家户户都依賴瓦斯,到今天有燃氣和電磁爐的出現,瓦斯的生命彷彿已走到未日。可是作者郝妮爾不是要說瓦斯的發展史,她是以瓦斯作針線,連结一圈子和瓦斯有關係的人。瓦斯養家,家庭親子,人情冷暖,交織出一件生命衣裳。

卡西初來員山,無心插柳地加入瓦斯行業,他認識了初時誤會他是賊的瓦斯師傅-王子哥, 和宜蘭瓦斯一哥-土豆。

瓦斯業都是以男性為主。十個師傅,十個也滿身病患,大家都深明此行業是以透支未來健康來賺取生活費。男兒有淚不輕彈,就算遇到工作上種種艱辛,挫敗,口裡不當是什麼,但社會上職業貴賤之分則令人無地自容。

王子哥深深明白,客人也不想你看透太多,所以他教卡西去任何客人家時,不可四處張望,向前行,不要碰到什麼,放下瓦斯就可以了。有次王子哥去一律師家送瓦斯,他的狗咬着王子哥的褲管,律師即時抱起狗,並說「不可以,骯髒」。後來律師太太在下一次他送瓦斯時,付上額外費用以作補償。隱隱的委屈多了層傷害,身經百戰的師傅,面對什麼也面不改容。

臉色不變,但他們的内心總帶着成為瓦斯職人的遺憾, 是一種身不由己。土豆的岳父也是做瓦斯, 他說 「不可能有人的夢想是送瓦斯啦!」

土豆哥把岳父的瓦斯店做到宜蘭第一,他遺憾要靠岳父的基業才可改善生活。 遺憾之外也盡是擔心。 因為百病纏身是送瓦斯的命運,就算瓦斯不被淘汰,老邁職人也會被瓦斯捨棄。

男人天天逐家逐戶跑,背後只為一頭家。扛着十桶八桶瓦斯穿過臭水窄巷,每一步都是出於實際的家庭承諾。甜言蜜語,親子互動,男人通通都不會。面對社會階級的觀念,都只有硬撐。

女人與他者的比較下,再加上舊式社會的風言風語,內心比男人複雜。 鄰里間的語重心長,往往都是人言可畏。

卡西的太太-懷湘,是被方家養大。原生家庭因為從前苦難,養不起女兒,也是重男輕女,就把女兒賣給方家。方老爺一直視她為己出也沒有多說她身世,但幼童的懷湘,一早已在街上的空穴來風,知道自己的故事。 她内心不是遺憾而是缺陷,原來她是被遺棄的。 懷湘三十歲時當上剩女,嫁不出去一早已成為鄰居的閒言碎語,後來和卡西譜出姊弟戀又成了一陣紛紛擾擾。

在俗世的小社會中,男人有男人的殘念,女人有女人惆悵。 書中衆多女性,最深刻的是王子哥的女兒-王安妮。 安妮一直沒有跟補習社的同學説,自己的爸爸是瓦斯職人,有次她在班上做作業,竟嗅到爸爸的香港腳味,同學紛紛掩鼻發笑,安妮抬頭一看,真的是她爸爸在送瓦斯。她起身嗌了聲 「爸」,全班同學和老師都驚訝,瓦斯師傅就是安妮的爸爸。青少年的安妮不知怎去面對衆人的目光。

又有一次,學校把學費單交給一位同學,不知怎的安妮一直未收過,也不知道是時候要交學費。同學間竊竊私語,都說她爸爸的瓦斯店生意不好,要去人家的店打工。有日安妮被班主任召見,並關切地說「我知道你有困難?」 安妮更是茫然,什麼困難? 老師說 「你屬低收入家庭。」

安妮初戀的時候,其實也沒有什麼不當關係,不過就被同學扭曲成,未成年墮胎和爸爸如此辛苦送瓦斯也如此荒唐。表面是嘲諷她,其實就衝着她家送瓦斯。 女孩就是如此的在流言蜚語中成長。

安妮長大後出國再回來,此行帶着丈夫回家設歸寧宴。一如舊日坐在卡西的瓦斯車上,後座多了個丈夫。 她跟卡西說從前她爸就把三名子女放在瓦斯車後座,才幾歲的她和瓦斯桶坐在一起,把頭越縮越低,生怕給同學看到。 她一面憶着,一面告訴卡西,那時覺得爸爸蓄意作弄她,令她難堪。

如果所有生命有其軌道,瓦斯業由盛世走到沒落。安妮由少女反叛到出國外闖後則成熟了。從前不知怎樣面對自己是由瓦斯養大,現在的她不單接受,還想起以前種種稚童心境。迎風一笑,把心聲跟童年的知己(卡西)說着,像輕描淡寫,其實是和自己的昨日和解,成長令遺恨結痂,但烙疤仍在。 細看那是自己一部份吧,沒有那疤,又怎會有現在的自己。

我為安妮的成長而感動,作者郝妮爾在書的「後記」中提及,自己正是瓦斯養大,父母親一直知道工作的勞苦,所以窮一生的努力也希望兒女遠離瓦斯業。作者明白父母的苦心,生命的過程,起承轉合,她以文字向天下父母,各行各業致敬。「若心向著孩子,那麼無論貧富,皆為可貴,但願父親明白,他的一生沒有白費。」

卡西記得王子哥這樣的說過,「面對重量,更得擡頭挺胸」 「否則肯定受傷。」

世間萬事萬物一直在演變,天地之間,白駒過隙, 瓦斯已差不多被取代。其實人老如落葉,他朝土歸土,新生又再產房呱呱大哭。是新一章開始,如卡西第一天的瓦斯訂單,活在齒輪上,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衆生如是。過程間可能如履泥途, 負於重石, 漸困漸重,足步深邃。 不要緊的,擡頭挺胸,有日化作任何方式,向昔日致敬。

亂雜無章~(26)不速之客

在月黑風高的晚上,窩在梳化看書,竟然看到蜥蜴!

我定睛確定,是的! 它爬歇在廚房磁磚牆上,米白的磚牆把磚啡色的蜥蜴,映照得一清二楚。 我叫媽媽不要動,不要害怕。迅步從餐桌的紙巾盒抽出幾張紙巾,直奔廚房。

我怕老鼠,我怕毛聳聳的動物,但不怕曱甴。兒時白天暫托在外婆家,外婆有一種像體育老師的特質,看看你腳長,就知跨欄不會差。 好幾次,她測試着我們幾個小朋友,那個比較冷靜,那個身手敏捷。 我運動能力可算是零,但膽子不弱,她説我有一個優點就是冷靜。

外婆家郷在順德,少女的她有幾分姿色,住在香港,出身不錯的公公有次回鄕對她一見鐘情。內戰時不惜一切,由順德帶她走。 落戶香港的外婆,雖過着安逸生活,但常常覺得人還需要擁有生存的能力,就是捍!

此哲理,她深信不疑,更付諸實行,她變成一個軍事長官,訓練我們四個幾歲小孩去捉曱甴,表哥,表姐,契哥也嚇得臉容扭曲,哭聲振天。現今角度来看,人家以為是虐兒。

「無鬼用架!一個二個! 我好似你地咁大,蛇到捉到啦」「阿妹! (我) 你去!」

目不識丁的她很聰明,她首先叫我遠處盯着曱甴,然後行近些。(我過關的) 曱甴欲飛時,外婆眼明手快地用保鮮紙把它裹住,斬首示衆般貼它在爐頭。她動作利落得可以拍古惑仔,做鄭伊健媽媽。黑社會大哥式地命令我隔着保鮮紙去觸摸曱甴。(做到了!)「阿妹,整死佢!」長大了,我看着那些黑社會的電影,堂主就是如此教導下屬殺第一個人。 那情節一出,我就想起那第一隻曱甴。 再長大些時,我在心理學世界明白,有一種解除恐懼的方法叫systematic desensitisation,就是由遠至近去觀望恐懼(曱甴),提升層次,再殺。

我闖進厨房,一手連纸巾往它拍!撲空!它大步跳上三格。再拍!差一點點!它消失了。

媽媽跟在我後面,也不知如何是好。大家一起把面前的物件清走。我發覺自己有點抖,太耐没有打曱甴了,有年在酒家團年,表哥身後的牆身有一隻大曱甴,我不動聲色像殺手般用抹手濕毛巾往牆長按,那敏捷度失去了嗎?

我連蜥蜴的影子也找不到,霎時有點驚弓之鳥,看到牆身厨架的倒影,我以為是它。地上的頭髮帶小許塵,我又以為是它。 家人冷靜地把物件清空,好等我看得清晰。

今晚一定要捉到,不然就是大贼在逃之感,非常不安!我在Google得知,蜥蜴怕lemon grass 精油,大家就在厨房隙位,櫃位不斷噴。媽媽卒先看到它,告訴我。我又有些驚,不知何來的恐懼。不過,頂着,一拍,它閃走了。

我深呼吸,冷静! 赫然我看到它在天花位置。

一下爬上厨櫃面,一下拍! 壓住! 纸巾太薄了,我感到它在手中竄動。如果一放開手,就錯過了。左手按實右手,以左手擠右手,我想它已被五馬分屍,有一點血滲出。 我由厨櫃爬下, 雙手緊握些什麼,把纸巾和它冲入厠所。

清潔消毒雙手。心中向蜥蜴迴向,無心的,對不起。

亂雜無章~(25) 小店致敬

當朋友移民,最常被問的事,這些書還新,你要不要? 近日真的要推卻,我不要啦,已經收養了很多遺物孤雛,土地問題有心無力。有時收下,不是因為物件的價值,而是物件主人的情誼。 書太多,空間太少,家内又沒有大型書櫃,很多朋友的書,我讀完,一有機會就漂走。

不止朋友的書,甚至自己的收藏也會割愛漂走。 幾年前一次搬家,遷移的工程十分龐大,我一臉懊惱地問裝修師傅,這些傢俬電器無力處置,怎辦? 他說如果找人去搬,搬運工人大都收兩家茶禮,一方面收足搬運費,然後自己拿那些傢俬上網賣,倒不如你自己上網尋找買家吧。 那是初次知道有網上買賣市場這回事,開了個carousell帳户,把梳化,桃木茶几,意大利inlaid花型餐桌,床架,甚至tiffany 龜燈也上傳到平台,一按上傳(submit) 的制,真是淚湧心頭,萬分不捨。

遷離的日子迫近,但買家都是垂詢的多,往往都是一輪保存得好的讚美又無下文。 裝修師傅在電話說 「狠心點吧,賣仔莫摸頭呀。」 一矢中的,我第一次領略到什麼是苦笑,那種涩和酸,非筆墨所能形容。 什麼也取決於價錢,如果要成交快,就得降低價錢。把曲尺梳化降至HK $300, 意大利傢俬降至HK$200, 床架$100 ,Tiffany 龜燈$100, 所有傢俬在平台終於有成交。

我還記得往地鐵站交收Tiffany 龜燈前,我把小龜徹底清潔,𥚃𥚃外外抹到一塵不染,拍拍小龜,要乖喔,對不起,我保存不到你,但你的新主人住元朗,希望他/她會待你好,要照亮人家! 真的不捨,把全新的後備燈泡掏出,一併送給新主人,害怕他/ 她買不到新燈泡會把小龜投閒置散。 幸好,地鐵站交收的人是一對母女,那媽媽很喜歡小龜,我正沿途回家時,手機叮一聲,原來買家在我的賣家profile給了好評,我才知道網絡平台也有信譽這回事。

此批舊物買賣簡直是忍痛割愛,價錢都是象徵式收費,不過我就領略到做生意之苦,有時基於種種限制,要快速傾銷,價格必然要大副下降,有點肉隨砧板上,任人宰割。

做生意有做生意的難,打工有打工的難,商場的故事最艱辛永遠也是小商店。 街角有一間小菜店,擺放得整整齊齊,井井有條,不像街市的一般菜檔,一片混亂,地上濕碌碌又有菜渣。此店賣的蔬菜不貴,沙律菜放雪櫃以保新鮮,更有售賣日本和泰國雞蛋,紐西蘭蘋果,本地水餃等。種類算中高價位並多元化。 為了支持小店,通常會在店買雞蛋,牛油果及蘋果。

沙律菜我還是偏向支持超市的本地温室菜,就算本地羽衣甘藍價錢由HK$38漲至HK$40小包,我也明白營運成本上升,多HK$2也繼續買。可惜的是, 超市都是商場管理層的思維方式,當發覺水耕溫室菜有市場,就會增加温室菜的供應,不過不是給予原來的開荒牛供應商更大的零售架,而是引入另一間溫室菜供應商,加強競爭力。再過一會,超市更以自己品牌推出溫室菜,以更低價錢出售,

此乃所有大型連鎖店採購人的工作方程式,美其名給予客人更多貨品新鮮感, 其實是平衡超市利益,可以百花盛放,但不能一支獨秀。假如要有一個品牌跑出,最好是自家品牌。開荒牛的血汗,付出了,有市場回報的時候,增加供應商,市場又變得僧多粥小了。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消費者永遠是嬴家,做生意的血淚史,真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最近售價HK$40的本地羽衣甘藍供應商,幾次也未能補回新鮮菜,供應鍊斷了,我去了街角小店買菜。 小店老闆看見我第一次幫他買羽衣甘藍,就送我一小袋,叫我試試,好質量再回來。豪爽的他揚掦手說「錢,我就冇!菜,我有大把!」「不,不,我不要免費菜的,老闆,就給我1斤吧,要計錢,不能不計,要不然不跟你買牛油果,不買蘋果,什麼也不買,我識做嬲嬲豬呀。」

小店有樣優勢,直接跟客人有聯繋,打好關係基礎,也是好開始。 老闆算了一斤羽衣甘藍,和其他生果,又想送我一盒HK$38非洲jumbo 大粒藍莓。「不接受! 買!」

旁邊的婆婆搭訕:「送她個日本溫室西瓜啦,她又買架!」 隔着口罩嘻嘻哈哈,婆婆友善地教我怎樣洗藍莓,原來要下少許梳打粉,浸水半小時,就完全潔淨。

昨晚急急回家,沒空拐到小店買生果,在超市看了看。HK$40溫室菜又上架了,不過我已習慣了小店的羽衣甘藍。 赫然發現有另一隻非洲藍莓,不過不是jumbo 大粒裝,小粒的售價HK$ 11.8, 買了2 盒。 以婆婆街坊的方法洗淨,當早餐,出奇地小粒裝藍莓又平又好吃,一點酸也沒有。 不過下次還是幫襯街角小店,因為小店確實要交租。

「香港最馳名的不是蛋撻,雲吞麵,而是租金。」

此話就是把一大堆書托孤給我的朋友常掛於嘴邊。如果Kate Middleton 穿條波點裙就是向Diana Spencer 致敬的話,我想光顧小店就是我向移民他國的她致敬。大約十多年前,她已不斷跟我說:「你不覺香港給大財團壟斷嗎?」 每次吃飯,她都特意查找附近的街坊小店,越是窄巷僻區,越小越舊就越大力支持。

由小店步出,我想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