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牧師及機構CEO, Matthias Fichtmüller 有次問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 有沒有讀過眾多關於她的個人傳記? 默克爾說:「有,不過我看不到自己。」 “Yes, but I don’t recognize myself in them.”
我一直覺得傳記此類書籍像一副肖像畫,如果是自傳的話,自己描繪自己,是最佳的詮釋者,又是最佳的欺騙者,不為人知的一面自己才知,而只要自己不寫,就湮沒無聞。
默克爾目前以來没有出過自傳,一直也是作家們寫她。憑紀錄,事跡,新聞,畫出默克爾的「肖像畫」。有些傳記作者著墨於她的前半生,有些由外交策略分析。
此書的作者Kati Marton 是美國記者,曾效力NPR和ABC News, 著作此《默克爾傳》前,曾出版過幾本書,是名暢銷作家,也是前美國駐德國大使Richard Holbrooke的第三任夫人。 正因大使夫人的關係,她能接觸很多德國政商媒界人士,甚至默克爾夫婦。
Kati Marton對於默克爾的了解,主要來自大量閲讀有關她的書籍,書中部分也引用另一德國記者Stefan Kornelius著的 《默克爾傳:德國首任女總理與她的權力世界》(Angela Merkel Die Kanzlerin und ihre Welt)
除了廣讀人家筆下的默克爾,作者更得到默克爾同意,貼身觀察四年,正面端量,察言觀色。 其後親訪默克爾的親信戰友,側身再予以詮釋。
默克爾的故事得到很多作家垂青,為她寫傳記,因為她一直以來都保護私隱,外界對她所知不多,而且出身東德共產世界的她,最後成了執政16年的德國女總理,此命途本身已是一種傳奇。
默克爾是一位東德牧師之女,在共產的東德,有次老師問她父親的工作時,好友在她耳邊說:「答司機。」因為司機是勞動階層,比神職人員更受重視,而且不被排斥,不過小默克爾還是答:「Pastor (牧師)」 。
小小的好友是對的,就算她父親不是異見份子,牧師也屬資產階級,結果身為牧師之女的她,成了校長、老師的眼中釘。成績優異也是徒然, 默克爾自小告訴自己:「我不得不比班上其他人強。」
作者和其他《默克爾傳》 的作家一樣,都認為默克爾有有這樣的成就,是因為她的出身,能在共產國家活下來,不被極權暴力摧毀,造就她為人的堅耐,從政的韌力。
1989年柏林圍牆推倒後,默克爾投入去蓬勃發展的民主運動,東德第一次民主選舉後,她得到新政府一個副政府發言人的職務。1990年兩德統一後,她成為婦女青年部部長。1994年出任環境和核能安全部長。 政職如上階梯。
默克爾有東德歷練出來的沉穩,學者的修養,政客以外,她是物理學碩士,和量子化學博士。高學歷,女性,東德人,三個特點令她成了前德國總理柯爾(Helmut Kohl)的新棋子。
柯爾(Helmut Kohl) 可說是她恩師,他在位期間令默克爾廣結不同國家政界人士,也令她36歲時當上部長。 然而作者也提及柯爾重用默克爾,某程度上也是利用她的身份,刻意帶出東德人成功融入西德的例子。
1984年前總统柯爾的賬戶非法匯款醜聞案令他下台,默克爾和其政黨多年處於下風。2005年,終於帶領政黨登上德國總理寶座。 16年的任期,批評是有,但支持度一直高企。在全球經濟萬分動蕩之際,默克爾一直力挽狂瀾,在她的領導下,德國經歷了「第二次經濟奇蹟」,失業率接近20年低點,近70%民眾對經濟現狀感到滿意。
由2005年上任至今,外在環境可說是橫風橫雨,風大雨大。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海嘯,令歐洲陷入債務危機,經濟急速衰退。 德國承擔了危機管理者角色,在歐盟架構下主導並對南歐各國紓困。
美國的北非與敘利亞軍事干預政策所引發的難民危機,令大批難民湧入德國邊境。她堅持以人道主義立場接納並安置。 此事引發西歐各國內部強烈反彈,甚至德國人民也憂心未來的福利包袱。 但以人道層面來說,的確展示了德國的慷慨,包容等西方民主社會的素質。
面對英國的脫歐震撼,默克爾結合西歐各國主流政治勢力,確保歐盟團結,並在脫歐談判中巧妙地避免被英國牽著鼻子走。脫歐後,英國拒絕與歐盟就安全政策達成協議,不過就要求能參與更多歐盟討論時,默克爾做出了保留但得體的反應。她說:「事情得一步一步來。」 沒有完全拒絕,就是輕輕的推開。
默克爾的外交成績比內政高強。如果傳記的作家是肖像畫家,在勾勒默克爾時,作者算光喑並用,不過光位加強,令她面向光明,而黑暗之處則時而輕描淡寫,避重就輕。
作者有提及中國問題,2007年11月,默克爾在總理府接見了達賴喇嘛,此舉動觸及了中國神經並作出抗議。同年,她第一次見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時就曾開門見山地提出人權問題。 那次中國讓默克爾空手而回,中德並沒有達成任何商務關係。
不久的同年十一月, 當時法國總統薩科吉 (Nicolas Sarkozy)訪京時, 北京就跟法國簽署了300億美元合約。作者說默克爾注意到,敏感的中國人權問題,是商務大忌,而薩科吉面對北京時,可說是如履薄冰,不踩紅線,不惹中國,就能有錢。
其後,默克爾就懂得怎樣跟中國相處。16年的總理生涯中,默克爾訪問了中國12次,進而帶動緊密的商貿往來。中國連續5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然而她不再提及香港問題,新疆等地方的人權侵害、甚至對澳洲所受的經濟霸凌,也視而不見。
「贏得了中國歷屆領導人的信任,無可諱言是以道德為代價換來的。」 作者在書中不得不補充。
傳記盡量都是把事情紀錄而不批判。 作者也盡量紀錄,不過怱略了德國的太陽能產業。
當德國決定全面停核,並同時全面開發風力、太陽能、火力發電等配套措施。其中太陽能產業,德國可算是世界最早開發的國家之一。德國太陽能產業在政府扶持下,一直在世界市場領先至2008年。
一切美好,直至中國的太陽能在世界市場廉價傾銷,令全球價格急跌,導致德國企業如博世,西門子也要賣掉或停止太陽能業務。
中國能夠以低廉價格雄霸市場,因為中國政府違反了世貿組織(WTO)的規定,向中國太陽能企業提供了低息貸款,廉價土地,免息信用額度和稅收優惠,政府補貼甚至高達百分之11.5%。受惠補貼後又以低於成本價格在歐洲市場傾銷了約210億歐元(280億美元)的太陽能板,將歐洲企業擠出市場。太陽能產業因而成為中歐之間最大的貿易爭議的開端。
據說德國太陽能龍頭企業,太陽能世界(Solar World)當時在美國成功遊說美國就中方違反WTO行業規定,施加懲罰稅項。 及後太陽能世界再下一城,聯合20多家歐洲企業向歐盟控告中國傾銷,希望歐盟也對中國施加懲罰稅,一切如箭在弦,但默克爾當時正在北京訪問,她於中德聯合聲明時表示,希望歐盟委員會,有關企業與大陸溝通解決問題,不要啟動反傾銷調查程序。
當年溫家寶總理對默克爾反貿易保護的舉動表示讚賞,說「這是我們今天會談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溫家寶口中的會談就是指中國在歐債危機的風風火火之際,繼續購買歐洲債券。 一買歐債,一賣德國太陽能業界利益,成了默克爾在歐債風暴中,少人提及的力挽狂瀾「功力」。
其實當年在旁不斷慫恿左右默克爾,出賣德國太陽能產業的還有德國汽車業。當時美國可能對德國汽車實行貿易制裁,因此汽車業都十分擔心,並看重中國市場。例如福士汽車在中國境內的銷售量,就佔了總銷量的40%。而德國一些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如汽車、電子零件、機械和化學產品,便佔了德國輸中國產品的70%。
這些產品的製造商很多都是德國經濟生產動力來源, 影響力直達政府。
默克爾不得不著重商家, 因為政府改革後,一般民眾的社會保障減少。德國的大製造商,都把工種外移到歐盟內其他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或亞洲地區,從而減低人工成本。
經濟是一個循環,本土德國工人工資上漲有限,以至在國內消費成長動力不足,在過度儲蓄傾向之下,德國要持續成為歐洲的經濟火車頭只剩下一條路,就是靠其強大傳統製造業的大量出口,而中國的市場就順應成為德國經濟的最大依靠。
2016年中國正式取代美國成為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2020年,汽車產業教授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接受採訪時,明言 「今天的德國,無法想像一個沒有了中國的汽車產業。」
我想起書中提及這一段, 「默克爾在思索問題時,首先會要全面徹底了解事情,要看事實,即使反面沒有任何論據,她還是會要了解事情的反面。因此,梅克爾會動手分析她對世界的認識,估量論據,收集事實,再權衡出一個淨值。」
所以默克爾在傾中政策上,不是單一面向,她是經過多向考量下,認為親中政策所獲得的經濟利益, 可以令德國大企業在歐洲的疲弱不振中休養生息,不至元氣大傷,此乃大勢所趨,時也命也。
我也相信她不是一個不重人權的政治領袖,在敘利亞難民問題上,就算社會內的反對聲音令她政黨議席流失,她也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但對中國敏感的議題,處處避忌,就是怕德國企業在中國的利益被損害。
作為德國領導人,她為國為民,凡事以德國最大利益而決定,她有錯嗎? 可以說以理性辨事,又可以說是利益當前,好漢不吃眼前虧, 下一步,容後處理。
就如近日直接經波羅的海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終於完工。長達1230公里,耗資110億美元, 是默克爾一項能源政策。
北溪二號落成後,會繞過了烏克蘭、波蘭等途徑國,成功避開了兩國徵收高昂「過路費」。 (目前這些國家每年從俄羅斯輸歐天然氣也收取高達數10億美元的過境費)此項目,既可節省過路費開支,又可以排除途徑他國遭掐斷線路的風險。
據悉東歐等國,波羅的海,甚至美國等西方盟友也強烈反對,恐怕此乃普京政府的長期「甜品毒藥」, 但是默克爾政府未有理會,堅稱這項經濟項目不會受到俄方威脅。
兩位美國政治學者馬泰斯(Matthias Matthijs)和卡內曼(Daniel Kelemen),稱默克爾的重商主義為「Merkantilism」, 永遠讓德國的商業和地緣經濟利益,擺在民主人權和歐盟成員的內部團結之前。
2005年,默克爾第一次以德國總理的身分出現在電視上時,跟記者們開玩笑說,「家庭主婦」的時代來臨了。
家庭主婦很重要,是家庭的大當家,默克爾無可否認持家有道,而她的肖像畫,光多或是暗黑多些,我想不同國籍的人自有判斷。

德國人很務實
梅克爾的決策都以國家及人民利益為優先也很重商
從她對中國的態度就可以看得出來
很多時候梅克爾一點都不想得罪中國
明面上她是比較親中的
政治經濟國際勢力的複雜,,,當好一國的領導者一點也不簡單
但我覺得她確實全心為自己的國家在做事而不是為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尤其在經歷收留敘利亞難民事件後
如今全世界看德國已是一個泱泱人道大國了
我還是挺欣賞她的!
讚Liked by 1 person
認同,她作為領導人,實在很難取捨,大勢所趨,自己的麵包和人家人權,很難兩全其味:) 是真的
不過,德國要面對過份依賴單一客戶的後果,而且刻不容緩,我相信徳國可以的
讚Liked by 1 person
德國人和政府比較直接,不會修飾自己的企圖。比起其他反覆或輪替較多的政府,CDU支持度高,中国會覺得德國比較好讀懂。
https://www.dw.com/en/merkel-departs-political-genius-or-world-class-pragmatist/av-59284180
DW同另外三個寫過Merkel傳記的作者討論,當中都偏向批評她在國內的工作,而且16年還遺下大堆未完的工作。
我個人會認為,她終歸是實用主義者,意識形態早就很多妥協。而本來 德國理應一早脫離這種狀態, 進化得更厲害。
讚Liked by 1 person
完全認同,我也相信德國本身可以更遠,merkel 真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其實站在德國立埸,我理解既,但有時太實用的想法,又會被反噬。 唉~ 將來很難說 (痕南梳)
讚Liked by 1 person
終於出爐啦!
> 如果是自傳的話,自己描繪自己,是最佳的詮釋者,又是最佳的欺騙者,不為人知的一面自己才知,而只要自己不寫,就湮沒無聞。
講得很好,心有戚戚焉。
讚Liked by 1 person
David ~ 哈哈:) 是的! 終於寫好了! 謝謝喔 你的研究所精神怎樣,整理好 呼我喔
讚讚
愈研究愈感覺是個大坑XD
讚Liked by 1 person
那寫不寫? 繼不繼續挖坑 :p
讚讚
肯定是會繼續寫的~因為是我近期很感興趣的課題。
讚讚
这篇文字目前已经找不到了,由于数据库损坏……早知道就先与你看了XD
讚Liked by 1 person
不要緊, 我看其他 :)
讚讚
Insightful article.
讚讚
謝謝呀! 🙏🏻
讚Liked by 1 person
親愛的無明觀察得很好~
國家領導者的思維必定不能與平民百姓一般,她要思慮的是更大更遠的未來。 我記得一位藝術界長輩曾經對我說,一個團體、組織的領導者要想的是,這個組織如何在五十年之後仍然運作下去。 藝術團體如此,國家更是如此,不只五十年,而是幾百年、幾千年… (雖然地球快要撐不了這麼久了…)
因此,人民理不理解領導者的做法和思維並不重要,重要的還是領導者的良知…
讚Liked by 1 person
是呀! 唉 我也認為地球🌍撐不住,人類太自私了
讚Liked by 1 p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