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幸福

寫blog 多年,一向隨心,每次寫文也沒有稿,想寫就寫,不想寫的就好好記住,埋於心中。

第一次寫blog 應該是11年前,夜晚無人傾訴就把一些隨想,甚至藝術展觀後感化成文字。 記得第一篇文,短短100字,用了我一個鐘。

我簡直鄙視自己,工作以後人變得老屎忽, 做人處事面面俱圓,我老闆曾說我不是學歷最高的同事,但勝在態度一流,此點我𠄘認, 我辨事能力不差的,因為我看人不差,唸得經多處處遇上好人, 很多工作不是我自己一個人做,而是一撮人做。

2022年12月23日, 我的妹妹訂婚了,曾經有多少個夜晚大家聊天至深夜,足膝詳談彼此的生活及工作。 她雖不是親妹妹,但如果我有個妹,她就是最理想的妹妹,因為她的𤫊魂美麗,善良,有耐性。 我自覺自己很細心,但遇上妹妹,她比我能龫得多

夜晚收到她被求婚的訊息,然後傳來一條美到不能再美的video, 她很美麗,片段真摰動人,是我見過最高質的剪輯。男的眼中滿是她,而她感恩遇上他。 天作之合,壁人一對。

我相信命運,也相信她值得獲得很多很多的美好!

祝幸福美滿

為她的新一頁很開心

妹妹好喜歡Pooh Pooh 的,她話Pooh 來自英國,代表一種愛
廣告

消失了的旺角芒草

移了民的朋友都會在自己圍爐的社交聊天平台,分享一下各自的新生活。移民英國威爾斯的朋友說她家附近的草原有一大片芒草,有白色也有啡黃色,近看像在風中飄浮的羽毛,遠看像一大片羽毛扇向你俯首稱臣。

她傳來的圖片很美,略略Google 一下原來芒草對環境的適應力很高,耐鹽、耐旱、耐瘠。由於環境適應力高,栽植過程亦不需太多照料便可生存。有趣的是原來芒草屬於英國政府的再生能源方案之一,科學家發現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變為碳水化合物的方法中,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來進行,因此植物如芒草、狼尾草、樹薯、麻瘋樹、蓖麻等都成為大量種植目標,加強二氧化碳的固定能力。長遠來說可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當然此個植物方案是一項未來投資,遠水救不了近來英國能源緊張,引致電費高昂的問題。

香港也有芒草的,印象中在飛鵝山,大東山的行山路徑及一些廣闊遼原都可看到芒草的身影。不Google 也不知道原來18世紀的旺角是芒草叢生,根據1868年意大利傳教士繪製的《新安縣全圖》,當年旺角的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而且滿田芒草,故稱為芒角咀。後來20世紀初,商人將「芒角」改稱「旺角」,取其興旺之意,因此今日旺角的英文譯名Mong Kok,依然保留原來「芒角」的意思。

18世紀的旺角

翻查「香港舊照片」的FB, 發現從前旺角臨海,由於土地肥沃,村民以種菜耕作維生,因此有通菜田、西洋菜田和花圃的𧗠生。 現在的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圃街就是從前菜田和花圃的所在之地。 1909年,港英政府以農田積水滋生蚊蟲為由,填平菜田,再填海建碼頭,填海得來的街道就被命名為新填地街。

今時今日的旺角早已沒有芒草,也沒有菜田,30 年代起地租便宜,旺角成了工業區,製煙廠、棉織廠及五金廠聚建之地。時至今日在山東街及廣東道一帶依然屹立許多五金配件鋪,彷彿都是從前五金廠的身影。

由山東街拐出上海街,衆多的五金店旁,會發現一座龐大的摩登建築羣名朗豪坊。此是2004起,鷹君集團在旺角興建的三合一大型發展項目,集合商場,寫字樓,酒店而成。我是看著朗豪坊興建的, 當年認為在衆多工業用途的小店中,規劃中高檔的大型商場,加上附近的人均收入偏低,怎有經濟能力去支撐附近商場發展呢,事實上朗豪坊由早期價錢比較相宜的小店租戶羣,一直改變至現在的中高檔層次,漸漸步向國際品牌𣿬聚的因素有賴過往十年旅遊業的興旺。

旺角實在是車水馬龍,轉過彎有𣾀豐銀行九龍總行,對面是花旗銀行九龍總行。 𣿬豐銀行附近有條窄巷,數個擦鞋匠蹲在地上等客,此情此景令我想起另一種舊香港生態,從前在中環戲院里對出就有大約十名擦鞋匠默默耕耘,擦鞋補鞋,掃塵、上油、拋光,擦好一邊皮鞋後,便會輕輕拍打鞋邊示意是時候換腳,他們低頭屈膝,活出自食其力的高貴,養活了一家人,也成了一道舊香港風景。

時移世移,擦鞋匠逐漸被時代淘汰得苟延殘存, 所以在旺角發現幾個匠人,恍似隔世,同時難以相信旺角會有人穿皮鞋。穿皮鞋的上班族當然有,但不見得多,就算有也不覺他們會在意皮鞋的亮麗。

從行人天橋方向往彌敦道方向行,會發現一幢三層樓高的唐樓名彌敦道729號。 香港有衆多舊式唐樓,從前週未我愛一個人在閙市中尋寶發掘,回家上網搜尋再寫文章作紀錄。 衆多唐樓中,不知為何我獨愛彌敦道729號, 根據維基百科此幅地皮由業主黃明耀於1928年以$7,931購買。那年代, 729號地段只可興建一幢三層高唐樓。

此唐樓是典型戰前唐樓,廣闊的露台覆蓋行人路,外型以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建造, 建築物正立面中間有兩條愛奧尼柱由一樓伸廷至頂樓,左右兩側則為多立克柱式。

二樓兩柱之間則是一個弧型的露台。樓宇頂部則添上一個裝飾藝術風格的三角牆,牆下刻有「1929」顯示其建造年份。聽說內部仍然保留原有的天花裝飾線條、拱門及木制樓梯。

要欣賞此唐樓得行在彌敦道的對面,每次等待巴士,車輛駛過大路才可按下相機快門為它拍照,我想就是此番認真的等待令此刻更添浪漫。 我喜愛欣賞舊日的時光,尤其戰前唐樓,總覺它們十分了不起,從1929年至2022年,不管風吹雨打,時代變遷,物非人非,它們就是活了下來。

回到住處,讀著胡晴舫的《無名者》,有一章她提到法國小說家莫迪亞諾在《喑店街》一書描述一個「海灘人」角色,有個海灘人一生中有40年在海灘生活,池邊行過,在人羣下蕩來蕩去,跟人聊天,但誰也叫不出他的名字,只知他老是常出現,有日海灘人在海灘從此消失,也是沒人察覺。

作者廸亞諾相信「我們都是海灘人」,在世間某城某鎭出現,生活,然後又消失。緣起缘盡,不生不滅。

我喜歡此句 「沙子只把我們的腳印保留幾秒鐘」。在朗豪坊29樓讀畢此章,看著旺角市景,遠眺維港盡頭,勉強看到一小撮海。

這兒從前是芒角,芒草盛放之地。這兒是香港,而我也是一個海灘人。

2022年,某天的日出,攝於旺角

聖誕樹

每次去馬來西亞我都會住在Bukit Bintang,此地方可以說是吉隆坡主要商業及旅遊購物的心臟地帶, 有數個大型商場,不同的五星級酒店都座落於此,因此被譽為金三角的黃金地帶。

港女的我最愛泡購物中心,不購物也要看看窗櫥,享受一下商場冷氣。就算因為疫情缘故沒有去馬來西亞3年,我對那條貫穿商場及行人天橋的商店街,啤酒街依然歷歷在目。

近日認識了一個移英25年的馬來西亞籍朋友,得知她來自吉隆坡後,我興奮若狂地表白自己最愛旅遊馬來西亞。新識的朋友說:「 那麼你對馬來西亞的印象應該深刻過我,我離開馬來西亞 25年, 8 歲跟父母移民英國,和馬來西亞的關聯就只剩一份馬來西亞人膚色,我對馬來西亞的認知可以說是零。」

都忘了怎樣繼續聊,話鋒一轉,她說:「喂,我反而𢤦香港咼, 我去過IFC, 時代廣場,Elements, 還有那個海港城。那時我住在灣仔新世界酒店,去過中環食蛋撻。」 一下子原來彼此對對方的故鄉認知,也只是一些旅遊體驗。

我們對很多地方的了解不足,可謂實屬正常情有可原,因為我們對世界上的大小事情,一直也是瞎子摸象,一知半解。

就聖誕節為例,另一朋友是虔誠基督徒,每年聖誕看到公司的聖誕派對,街上的大型燈飾,及所有聖誕活動,她都會䁗之以鼻。她說聖誕的意義被俗世物質化了,耶穌才是我們真正的禮物, 我們其實應該贈予他人禮物,不過是對那些從未體驗過關懷與溫情的人,而不是生活富足的同事或朋友。當然,在物質世界下,朋友不予以認同,卻十分尊重此世的種種不同。

她的說話令我想起有年在馬來西亞出席一名客戶的聖誕午宴,他的講詞很優美,我還記得他第一句如是說 “No matter what challenges you face, Christmas offers powerful symbols of hope.” 然後他解釋一輪聖誔的希望,中間的內容我都忘記了,不過我猶記得他說 “Light shines brightest in darkness.” 光明在黑暗中閃耀是聖誕的象徵意義, 耶穌不是在日光下誔生,反而祂是也漆黑的馬槽中出世,為黑喑帶來光芒。

聖誕節教導我們堅信,保持堅定,跟隨耶稣或任何正念正道,定會克服幽暗,步向光明。

前天烏克蘭就在首都基輔市中心,點亮一棵12米高,以藍色,黃色燈泡裝飾,並掛有和平白鴿圖案的聖誕樹,樹頂掛上烏克蘭三叉戟盾徽。同日的基輔清晨,部分地方遭到第三輪的自殺式無人機攻擊,一日內共有23架無人機試圖空襲,而基輔擊落了18架。

市內有電力設施在連環攻擊中起火。市內大規模斷電, 此聖誕樹的光芒是由市政府以柴油發電機為聖誕樹亮燈,並循環使用過往幾年的裝飾。基輔市長克利欽科(Vitali Klitschko)說:「此乃我們稱之為烏克蘭不敗的聖誕樹,希望此樹的閃耀為受難的兒童帶來節日氣氛。」有數十巿民在圍看聖誔樹,拍照及唱聖詩。 大家也知道基輔以外,還有很烏克蘭戰區的人民飽受煎熬,快樂一定談不上,戰火無情,人間哀號則聲聞處處。

昨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將向烏克蘭提供價值18億美元的大規模軍事援助,其中將首次包括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和可供烏軍戰機使用的精確制導炸彈。 不知戰爭還要持續多久,希望在基輔的聖誕樹能為烏克蘭帶來光明,為人類世界重導正軌。

Where there is hope, there is Christmas.

筆記 《旅人》

忘了從那份報章得知李怡先生(1936年4月13日-2022年10月5日)的離世,此消息一出,萬分失落,一輪查找確認後,立時告訴我姐。 姐和我雖分隔兩地, 但彼此的思想貼近,尤其對香港的大小事情,我們常常圍爐取暖。

姐是我在matters 認識的,這些年我最大的精神收穫,情緒依靠可說是從寫blog的文字世界𥚃獲得。近年為了方便和大哥「無法」及二哥「Kurt」 溝通,我都會把Wordpress 的新文章同時在matters 及medium 發佈。

由此從不同的文字平台,認識了很多我在香港看不到的盲點,原來自已的視角竟然如此無知狹窄,牆內的人多麼的清晣睿智,很多文字世界的情深意切不能盡錄,但在此刻的洪流下,彼此的交心令我很溫暖。

從前《蘋果日報》的年代,我媽媽最愛看名采,看到好的文章,她就會從手機分享给我,李怡是她必定拜讀的名作家。 當日李怡離世的消息,我第一個告訴姐,然後怎也不敢告訴媽媽,怕她又傷春悲秋。

過了大約一個月,姐傳來胡晴舫憶李怡的一篇文章,題目為「終須久別,為了重逢」,單看標題已知作者憶師,慨惜人生的緣盡,但又冀昐緣起再來。此世界任何人終須一死,他生能否重逢再遇,就得看看此生的願力和積下的緣份。

胡晴舫的文字溫柔細膩,姐其後推介我看胡晴舫的《無名者》, 我即時上網托朋友購買了胡晴舫的三部作品,分別是《無名者》, 《我台北,我街道》 , 及《旅人》 。 近日工事繁忙,煩瑣之事其多,《旅人》 才185頁,就斷斷續續的每晚慢讀數章。

通常185頁的書,我大約1晚,2 晚已可完成,但《旅人》此書絕對不是可以速讀的作品。整本書胡晴舫以不同的角度去解構旅人的流動意義和移動的本質。簡單來說是一本引領讀者去思考 「我們為何去旅行?」

此問題引伸到不同的旅遊原因。 在哥倫布年代,大國小國還在隱閉角落,世界未被發掘。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後再返回原來的社會,他的旅遊經驗成為了一種榮耀,他看過的,待過他國的經驗,跟未見過世界的鄉巴佬自然高人一等。

然而胡晴舫不是在說旅行是一種榮耀,反而她常試帶出旅行的榮耀一直存在,只是由哥倫布模式演變為現代消費模式,例如頭等艙及經濟艙之分,大型登山包及上等皮旅包等。在太陽底下再無新事的現代世界中,每人也是哥倫布,都不經不覺以一份高人一等的「榮耀」去旅行。

作者並沒有去批判「榮耀」,而是抽絲剝繭地去觀察旅行,旅遊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產品,自然會有低,中,高價位的市場。 除了消費外,到底我們又為什麼去旅行?

曾經有人說旅遊就是對照跟自己世界的分別,從他者看自己。當然此沒有絕對的答案,不過胡晴舫則以從不同角度去解剖一些我們容易忽略的旅遊本質。

旅遊是一個移動方式,透過當地的人,事,風景去印證自己離開一個城市,又進入另一個城市,而旅行總帶着自身的偏見,就算你有多大好奇去探討當地的民生社會,你所能認識的他方也有一個限期,例如一星期或一個月,無論你去過無數地方,也只是帶著一個鏡頭走馬看花。

「只要有旅人的眼睛存在,被觀看的城市就被迫矯情。惺惺作態之必要。」

此書沒有什麼金句節錄,但有不少句子發人深省,我最愛此句。

「旅人以為自己是自由的。雖然,自由也許是假象。」

我腦海湧出有次去台北,在一條小巷中有一頭小狗跟著我,怕狗的我越跑越快就越多狗湧出,大狗小狗追著我跑。那刻,我確切地思鄉了。我想回家,我感到孤獨。 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外來者,人家每日在此地方生活,我在另一邊生活,是我打擾了此巷的小狗,所以儘管旅遊是一種自由,但本質其實是孤獨,在任何時空下,每個地方人來人往,自己永遠是個孤身的過客。此份孤身並不是空虛寂寞,反是一種平時難以捉摸的內心感覺,是種健康的孤獨。

後來回港後,無數夜晚望出𥦬外,凝視著萬家燈火,我想起自己與此塊土地的關係,縱然生於斯長於斯,對此既熟悉又陌生。又想起從前旅遊略過的地方,帶著旅人視覺去比較自己跟人家的文化,吃喝,及生活。

原來日本的壽司是甜的,倫敦的壽司是騙人的,香港的壽司傾向港式,少了很多細緻。我們難免把地方比較。胡晴舫說世界上原來只有土地,在旅居和移動之間,不論你今天因為什麼原因落地,就好好珍惜這個社會:「你要明白這個社會對你是善意的,然後好好生活,看見彼此。」

旺角的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