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在《公寓生活記趣》 中說,公寓是最理想的避世地方,因為在鄉下你多買半斤臘肉也會被人閒言閒語,反而在公寓的最上層你站在窗前換衣服也不妨事。
出身自上流舊社會的張愛玲喜歡公寓居家的簡單日子,沒有還未吃飯的僕人在你吃飯時眼巴巴的盯著你,自然就沒有一種社會階級之分的平等包袱。若公寓要打掃的話,請清潔公司每兩週來打掃一下就可,僕人就乾脆不要。
估計張愛玲第一次住進公寓的體驗就是20歲的她,不甘在家受繼母的苛難虐待,有晚她堅定地從門縫奪出,逃到姑姑住處 – 常德公寓。
時至今日常德公寓依舊位於上海市常德路195號,靠近南京西路與愚園路。附近的地方已是現代商廈,建於1936年,樓高8層的常德公寓像所有歷史建築物,默默存在,看盡世代交替,風雲變色。
常德公寓剛落成3年,張愛玲就和姑姑一同住在51室,後來過了幾年她開始文學創作,及為英文報刊撰寫影評,就搬去65室。 常德公寓的陽台可以俯瞰外灘。
聽說散文《我看蘇青》就是寫於常德公寓,「晚煙裡,上海的邊疆微微起伏,雖沒有山也像是層巒疊嶂。我想到許多人的命運,連我在內的,有一種鬱鬱蒼蒼的身世之感。」而《公寓生活記趣》更加是她在常德公寓的生活點滴。
緣份往往很奇妙,如果世間上有人的命運是母憑子貴,那麼常德公㝢絕對是以張愛玲故居之實,成為公寓經典。張愛玲居住過的51室和65室已被當作文化保護單位,以鐵欄圍封起來。
87年歴史的公寓至今依然別具神韻,生氣尚存,就是倚仗張愛玲,其傳奇不斷延續,張曼玉主演的《阮玲玉》就在常德公寓的一樓取景。而據說導演王家衛的私人工作室也隱設在常德公寓。

我常覺得張愛玲的一生往住比她筆下的文學更引人入勝。她的婚姻,她的居所,甚至她的媽媽黃逸梵。
張母黃逸梵比張愛玲更傳奇,她出身名門,優雅美麗,社交廣泛,嫁給張父後過了點幸福小日子,有大宅,有汽車,有兒有女,奈何丈夫不久生活墮落,好煙好酒,也養了姨太太。 張母不甘跟一個不濟男人生活,毅然走出封建婚姻。
她出走倫敦,去過巴黎學畫,三寸金蓮的她更試過在阿爾卑斯山滑雪,生活多姿多彩,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最早留洋的先驅女性之一。
離婚後的張母,遇上戰亂年代, 顅及自己外,也要照顧張愛玲及其弟弟,經濟負擔大了,生活也不像從前。張愛玲遠嫁美國時,張母已長居英國, 靠着一份勞動工作,及變賣家族剩給她的古董為生。
據說張母晚景淒涼,終年時體弱重病,前天我好奇Google 一下黃逸梵在倫敦的處所。
原來張母最後的居所是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 , Kensington, London W14 8AL, 不用查Google map, 已知住在W14,絕對不差。此一帶是Hammersmith and Fulham 的區域,位於倫敦的西邊,連接著Kensington and Chelsea,是傳統的倫敦富人區,其南邊為泰晤士河。
張母住在此處的地下室,相信是有些大戶家庭沒有僕人後就把地下室租出, 有廚房,有浴室,不過與柴房為鄰,大麈大煙則是無可避免,高貴地段的地下室,比上一定沒法比,不過比下又有餘。
像常德公寓般,Upper Addison Gardens W14 8AL 依然存在,從Google map 所見整條街所有公寓依舊保留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風格。Kensington(肯辛頓)就是Kensington,畢竟距離Kensington Palace(肯辛頓王宮) 只有1.5英里。 從古至今,依舊是倫敦高級住宅的社區。
無獨有偶我發現全球房地產提供商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e plc)的倫敦官方網站顯示Upper Addison Gardens W14 8AL 正在推售,2房,1廁,1廳,實用面積990呎,屋主應該已把11A 和11B 打通,令昔日的僕人房和柴房相連,售£1,150,000 (假如以10算兌港幣,即是港幣$1150萬, 大約美金$ 147 萬) 而剛巧張母居住過的單位,現時租金£2817/月(港幣$28170, 美金$3611 )

以香港樓價來說, 港幣$1150萬絕對不能買下尊貴地段,更何況是900 尺的房屋。不過英國的物業貴在細節, 此地段的地租每年的£350 (HK$ 3500/ 年)地租收費每年會作出檢討,即是每年可以被調整。而11A 單位,其地區行政費(council tax) 每年£2218/ 年 (HK$22180 / 年),凡為居住者都要支付地區行政稅。換言之,現今11A 單位的租客除了要付£2817的每月租金,還有£184/ 月的地區行政稅。單是住11A ,租金加行政稅就要付 £2633/ 月 (HK$26330/ 月, 美金$3375/月) 。
假若是業主, 除了樓價£1,150,000外,業主要付地租£350/年,及每月的屋苑物業管理費, 業主是居住者的話,就要加付每年地區行政費。因此英國的樓價可謂比香港便宜,不過每年雜費,及恆常開支比香港多,香港可謂一筆過包稅,而英國則是樓價加無止境的稅項,是另一種的分期攤付物業的方法。
除了 Upper Addison Gardens,張母患病時幸得好友Mrs. Barton照顧。出院後,她短暫住在Mrs. Barton 位於8 Eliot Park, London, SE13 的家。 SE13屬倫敦的東南面格林威治區域 (Greenwich) 。

倫敦一向有東窮西富之說,富人住西邊,窮人住東面。工業革命年代,工業及軍事項目為了方便水路運輸,工廠建設都沿河而起,大大小小的工業煙囪扎根東面,為了方便工作,大部分工廠勞工也是住在倫敦東。
再者倫敦的中緯度是西風帶,風向也是由西往東,所以有錢人都住在空氣較好的西部,污濁空氣東漂,所以形成富人偏西,而窮人困東,貧富階層各據一方的迷思。
張母的朋友Mrs. Barton 住的Eliot Park, 屬於布萊克希斯區(Blackheath), 此區處於東南面,從前此地方的草泥偏黑且乾。二戰時,是個炮雷埸。戰後,倫敦市政府帶頭買了幾塊地作興建私人樓房,同時亦有保育團體積極保護歷史建築,由於地埋位置偏南,有龐大的公園, 哥爾夫球埸,也吸引了一些大戶家庭在此區興建莊園。
Blackheath 是個優雅不俗的中產地方,跟傳統倫敦西區還是有分別。 如果倫敦西的Kensington 屬高不可攀的上流社會,那麼Blackheath 就是一種沉實,華而不奢。
1849年,哲學家 John Stuart Mill就是由18 Kensington Square, Kensington搬到 113 Blackheath Garden, 其名作 On Liberty 和 Utilitarianism 也是在寫於 Blackheath Garden。
目前,113 Blackheath Garden 依然存在,可能因為是John Stuart Mill的故居及其建築特色,此屋被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Mrs Barton 住的Eliot Park,當然不及John Stuart Mill 的大屋風格,但8 Barton House 的啡紅磚,白窗框,配上英國的藍天,令我想起香港的瑪利諾修院學校(Maryknoll Convent ), 香港大學明原堂,油麻地紅磚屋等。
思緒不其然又徘徊在香港,我看着在香港的家帶來的一枚英國Wedgwood 鐘,原來的瓷器鐘框是經典的Wild Strawberry 系列,白底,紅苺,簡約清新。多年前被我打爛了,清理碎瓷後,把剩下的鐘芯留著。從前我用泥膠把它貼在廚房的磁磚上,現在就貼它在倫敦家的門前櫃。
由於是木櫃,永遠黏貼不夠實,常常跌下來。一跌下來,我又黏回。來來回回,我和剩下鐘芯也有一種頑固,我永遠要它掛著香港時間,它則像不死的香港𩆜魂,身處任何地方也跌倒再起身。
每天早上,我梳洗出來去飯廳時,第一眼就是它,第一個思想就是「香港現在什麼時間?」從某天起我活在2 個時空中,總覺香港跟英國有很多恍似隔世的相似。
宇宙萬物間,冥冥之中,自有主宰。 誰跟誰有緣,此屋又跟那個主人有緣,此地方又吸引了什麼人居住。不由得不信人有人的命運,房子有房子的命運,國家有國家的命運。
人像一粒沙子,隨風飄動,然後又隨隨歇下,一切以為是自然隨機。其實萬物的自然定律都有一種看不見摸不透的緣份,因緣法則運行在每個時空。
每套房子都裝着一套人生,每個地方也裝着衆生。
倫敦樓市磚家?
讚Liked by 1 person
哈哈 你say Lee d , 周圍八下姐
讚Liked by 1 person
寫得好好!張母喺嗰個時代都算係先鋒,好利害!
讚Liked by 2 people
謝謝俾面啦 張母是勁人呀,起碼不肯受氣先,有性格
讚Liked by 2 people
寫到最後幾段,無明看透了人生。
老屋歷史好美。 這麼代代相傳,人在歲月中朝夕流轉,成就了建築物的歷史風采。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