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經過唱機,我總是點 Sealed With A Kiss, 因為我只懂此歌,若是點其他英文歌,播了也不知道。 由於她們很常來,我為了可以點其他歌,就特別硏究多了2 首英文曲,一首是One Way Ticket, 另一首是Yellow Submarine。
某年聖誕節,中學畢業的我和同學出街,兩個女生一起去看聖誕燈飾,我就是和她來這美式餐廳吃午餐,兩人也是點意粉,可樂。然後我和她一同去玩那台點唱機,懷舊地我點了Sealed With A Kiss, 我們再查看,然後看到最後一頁歌目,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我特別認得此曲,因為Pink Floyd 的 《The Wall 》 專輯發表在冷戰時期的歐洲,當被問到會否再唱live 的 Another Brick In the The Wall 時, Roger Waters 說除非柏林圍牆倒下,要不,他們不會在live 唱此曲。 1989 柏林圍牆真的倒下, 1990 Pink Floyd 真的去了柏林作live tour, 唱了經典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那年,我坐在電視機前看着音樂節目。爸爸敎我合上眼,用耳去聽音樂,和認出那些英文歌詞。
再年長些,我開始欣賞橫街窄巷的塗鴉,We don’t need no thought control 就是其中一句歌詞,此句常常被writer (塗鴉藝術家) 噴在黑巷中的一副牆。 據說,2006年,Pink Floyd 在以色列各大城市和巴勒斯坦等地方舉行多場live tour, 分隔開此兩地方的圍牆上,全是We don’t need no thought control 的塗鴉。 自此,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一曲由經典廷續至塗鴉經典。
有年聖誔節,和我一起點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的女生,由澳洲回港,她已成為母親,我還是我。 那美式餐廳已结業,我們在新世界中心旁的酒店,望着维港相聚,遠眺港島的聖誔燈飾,没有從前的驚嘆,還算美麗。 那晩也是美好的相聚,別於擁抱和不捨。如今,此酒店也结業了,雖知没有什麼是永恆,但經典在現世當下只能成為似水年華的追憶也是萬分遺憾。
Bobby 問「要參觀國家清真寺嗎,那兒也很美麗。」 我把目光從窗外轉向他 「不好吧,那兒不太歡迎女人,我不強人所難,不過還是尊敬Allah。」 Bobby 從倒後鏡察看我一眼 「清真寺門外有些長袍,你穿上就可以。」 我急忙耍手「不,不,不,尊重的,但不入了」他說 「其實他們喜愛女人的,贊成一夫多妻,不過就不能一妻多夫,也不贊成獨身主義, 不過我只是告訴你他們的信仰,我無意批評他們呀。在KL, 千萬不要評論穆斯林」 我這次認真地耍手擰頭 「那! 我怎敢!不是信徒,但我尊重的」
Bobby 泊好車,原來舊火車站就在國家清真寺對面。 我們一邊行,他指向前方 「看到嗎,看到那個白色洋蔥頭嗎,那兒就是舊火車站」
這個舊火車站建於1910年,建築師是Hubback, 亦即National Textile Museum 和 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 的建築師。 根據 《Architectural Digest》 這是全球27座最美的火車站之一,排名第4。 此建築風格為莫卧兒,莫卧兒 (Mughal) 其實就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古代的全盛時期他們族人在印度建立封建專制王朝,领土幾乎逹至阿富汗,所以莫卧兒的建築特色是上層穆斯林,基礎是印度。
2008年,洒店再度易手,賣了給星加坡一個由不同持份者持有的財團,這就把Heritage僅餘的歷史尊嚴也打碎,舊式玻璃杯被换上Budget Hotel 用的膠杯。從此,靈魂也賣了,只剩剝落的油漆。 旅者不忍看到酒店油盡燈枯於廉價,他不捨但也check out 了。得知酒店已結束,負評如潮,他就寫下評論帶大家穿越時空,錯不在Heritage, 是時移世易,地轉星移,命運如斯,像小砂石最初投擲江海中,砂石雖小,卻能震動整個江面,泛起陣陣漣漪。那漣漪延蕩幾代,因為一個皇者,一代殖民,一個財團,一個話事人,甚至一個念頭,都會產生種種千差萬別的命運。
步行出National Textile Museum, 過馬路,我們來到Merdeka Square 對出的一支旗桿。1957年8月30日午夜,英國國旗在此降下,而馬來西亞國旗首次升起, 95米高的旗杆,是在世界上最高的旗杆之一。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高就是高,就是高,就是高。
噴泉旁就是著名的蘇丹阿都沙末大樓(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建於1894年至1897年,由英國建築師A.C.Norman和A.B.Hubback設計。 此大樓前身是英國殖民政府的行政中心,後來是馬來西亞最高法院及高等法院,然後法院又搬往另處,目前是馬來西亞信息、通信和文化部的辨公室。
拱形門和其螺旋狀表現的幾何圖形階梯,都是摩爾式風格蘇丹阿都沙末大樓(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建於1894年至1897年
我站在蘇丹阿都沙末大樓和噴泉間,再遠望一馬路之隔的National Textile Museum。 100多年前,這就是樞紐,城市的中心點。 我想像當年的情景,從幾位建築師也是英國人,就知道當年英國在此地舉足輕重。蘇丹阿都沙末大樓落成在1897年。同年Joseph Conrad 出版了The Nigger of the ‘Narcissus’: A Tale of the Forecastle,講述殖民背景下一個重病印度水手回倫敦的故事。 興建此建築群時,特意包含英式,摩爾式和印度式風格,就是一種英國殖民時代在亞洲擴張的表現,而建築物含印度風格,可能因為1876年維多利亞女皇正式成為印度女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