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有一副水彩畫,名為《 Prise de la Bastille》,中譯:《攻佔巴士底監獄》 由Jean-Pierre Houël (中譯:吉恩,皮埃爾,霍爾 )所繪。
巴士底獄(法語:Bastille)是一座曾經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堅固鐡牢,內是一個軍火庫,𥚃面駐紥大量軍隊 ,獄中專押政冶犯,如文學家伏爾泰 (Voltaire) 也曾被關此處。因此巴士底監獄是法國王權專制獨裁的象徵之一。
1789 年, 雅克·內克爾 (Jacques Necker)為路易十六的财務總監, 為了推行改革,控制國家财政,內克爾宣佈皇室家庭應該按預算資金過活,國王即時解僱了他,同時重組財政部。 不少巴黎市民認為路易十六的行動是皇室對議會開始干預的第一步,法國的政治陰霾絕對是冰封三日非一日之寒,因此消息傳出變成一導火線,第二天巴黎開始出現暴動,
民眾的目標鎖定在巴士底獄的武器和軍庫, 七月十四日開始對這個城堡發起進攻。 經過數小時的戰鬥,巴士底獄於當天下午被攻陷。儘管雙方停火以免陷入殘殺,當時的巴士底獄管理者,依然被人拖出來毆打、用刀亂刺直至最後被斬首。他的頭被穿在長矛上繞城展示。 此事件發生之後,法國貴族開始大量出逃。 攻佔巴士底獄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法國各地,城市裏建起了人民政權,而鄉村裏的農民燒掉了地契和莊園。大恐慌瀰漫之下,富有鄉紳遭到洗劫。
因此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獄被市民佔領下,也標誌着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代表市民大衆對權貴長年壓迫的一個反抗,甚至報仇。
從油畫中可以看見當時的義士為了攻陷巴士底獄,躲在街壘向巴士底獄開火。巴黎革命行動可以説是一種勇武策略, 街壘巷戰將城市變為起義的武器。勇武派利用步兵炮,霰彈,和大型路障在窄巷與保皇黨交烽。但是,大部分街壘戰,在面對政府鎭壓的大炮時,武裝縣殊下就幾乎都是不堪一擊。
雨果的《悲慘世界》就是以1832 年的巴黎革命作背景。
這部巨著就讓雨果構思了四十年,故事的脈絡由許多的真實故事改編以成,甚至可以獨立成篇,也有滑鐵盧戰役與1832年共和黨人起義等歷史場景,它們都是代表著對社會種種不公義的控訴,編織出無數孤者的涙水。
某年冬季,雨果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剛剛兩天,在街上看到一個無賴把一大團雪塞進一個衣著單薄的姑娘的背心裡,爭吵之下,警察反而把姑娘抓了起來。見此情景,雨果不顧自己有受到牽連、給敵人提供話柄的危險,毅然挺身而出,作證簽字,使這個素不相識的姑娘獲得了自由。姑娘感動得一再說這位先生多麼善良,因為雨果和她素不相識。他當然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大家作為手足,就算不知對方是誰,總會流著一樣的涙水,持著同一份冀盼。後來雨果把那姑娘的形象作為《悲慘世界》中女工芳汀。
又有一次,雨果在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提到在二十年代他親眼見到的一件事,他對這件事的印象特別深刻。在他十六歲的某一天,雨果偶然走過巴黎法院的廣場,他看見一名偷了主人家東西的年輕女僕遭到殘忍的酷刑。她被人鎖在柱子上。行刑的人拿著燒紅的烙鐵,用力按在女犯人赤裸的肩部和背部。犯人身上立刻冒起一陣皮肉被燒焦的白煙,同時那可憐的女人發出不像人聲的尖叫。
這一幕在年輕雨果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他在心中起誓,要和邪惡的「法律」作鬥爭。雨果所指的「法律」實際上是指邪惡統治者的意志。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中,偉大的街壘再次出現在巴黎街頭。「善良的市民們起來吧!到街壘去!」成為保衛巴黎的經典口號。
公社一成立,就發佈《告法蘭西人民書》,提出了自己的執政綱領,強調「公民持續參與公社事務,自由發表他們的意見,維護其自身權益」。為此,「民眾始終有權對公社各級官員進行監督和予以撤換」。本着權力必須受到有效約束的原則,公社的領袖經直接選舉產生,主動請求群眾監督。他們懇切地說:「公民們,請別忘記,如果官吏脫離人民,自行動議,勢必會陷入專斷的泥潭。沒有你們愛國的協助,我們縱有一片忠心也是徒然。」
共產主義之父馬克思 (Karl Marx) 在《法蘭西內戰》一書也指出,巴黎公社是「生產者的自治政府」,「由人民自己當自己的家」,強調這是一場真正的人民主權運動。不幸,同年5月21日,保皇軍隊進入巴黎,野蠻屠殺堅持街壘巷戰的公社社員,至28日,全城浸入血泊,史稱「五月流血周」。
《悲慘世界》的革命最終還是失敗, 在洒吧裡,倖存的義士望著眼前的空櫈,知道時不與我,但怎對得住陣亡,被擒的六千手足。 世界就是這樣悲慘,不公不義好像永遠懲罰在善良的人身上。
與一般後世的印象不同,法國人當時並非喜歡騷亂。相反,法國人無論在革命的哪一個階段,都極端的厭惡騷亂。在巴士底監獄剛被攻陷時,以巴黎為首的法國各大城市立即組成「國民衛隊」(National Guard),四處鎮壓暴民與匪徒。而無論前期支持路易十六,或是後期支持雅各賓黨,又或是最終支持拿破崙,其實都反映了法國群眾在心態上對「秩序」的渴望。
然而正是這種渴望秩序的心態,令法國大革命越來越亂,越來越激進。因為法國當時的問題都是政治結構問題,每一個過程都要花費時間仔細的拆解,並重新建立健康的社會結構。而在這拆解並建立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動盪、騷亂、衝突。但法國民眾卻對這樣的過程欠缺耐心,要求每一個階段的主政者務必迅速還給他們正常的秩序生活。因而主政者最後只能訴諸看似又快又有效的強力鎭壓。
但這樣的做法必然是造成許多人的慘痛犧牲,問題卻沒有真的解決。於是又激起更大規模的反抗,然後又引發更強大的秩序力量,即是加以鎮壓。法國大革命就是由一場簡單的皇權內鬥,成為了令法國整個社會陷於崩潰的重大災難。
萬物中的一切並非都是合乎情理,光明與黑暗相共的時代裡, 時間巨輪無情輾過、歷史永劫輪迴,尼采說「物質有限而時間是無限,但一切事物也會無限重覆。 宇宙會再來一次,生命會再來一次,所有事物也會再來一次。」
今日的法國也有騷亂,之前也有太平, 更有令人響往的浪漫繁榮。繁華背後實是無數故人打拼出來, 墮落不得民心的反抗,也就是當權者失誤造成的共業。
悲慘世界的雨果跨越時代,激昂地說 「對人民來說,唯一的權力是法律, 對個人來說, 唯一的權力是良心。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別人放手,他仍然堅持﹔別人後退,他仍然前衝,每次跌倒,立刻站起來——這種人一定沒有失敗。」 雨果
雨果悲天憫人
才能寫出這樣超越時代而撼動人心的作品!
無明安好
國家社會無法平息
想心中都是忐忑不安
清明的心保守一份良善信念
總是能存希望!
讚Liked by 1 person
謝謝親愛的Lu, 尤其面對不公不義的事更令人神傷, 但我開始重新工餘時間重讀歷史,發现故事永𨚫輪廻,處處共鳴,從歷史我更了解大局。也常试摸索要行的路。 你說得對,存希望。
讚Liked by 1 person
無明的文章寫得好
很喜歡!
近期的文章雖然多用了歷史故事
也讀得出無明的心情
不憂心是不可能的
但也希望妳安好!
讚讚
法國的動盪就像是嵌在這個國家的DNA裡,從瘋狂到冷靜,再從另一種極端擺盪到另一個極致,法國人的浪漫,有許多鮮血,卻也有這個民族敢愛敢恨的痴狂啊!
歷史,總在一代一代的跌宕中,跌倒、挺身、再戰、和平,如果第四個階段能夠到來,也許只是一種短暫的穩定,但就像人類的歷史,永遠循環著吧~
讚Liked by 1 person
Dear Keith, 我也有同感!法國人敢愛敢恨,1789 在正顯現在香港,一代一代也正在永劫輪中。可能正因為生生不息的共業令歴史隔世重現
讚Liked by 1 person
當年法國大革命的年代,將軍之女奧斯卡小姐以男裝保衛法國宮廷,後來轉身加入人民,攻陷巴士底獄,她在此一戰役隕歿。 「國民衛隊」的成立跟她有關連~
很多人以為奧斯卡小姐是虛構的人物。 直到有一年上藝術通論課程,教授播放了他在法國的紀錄片,凡爾賽宮有個小側門上的雕像,就是奧斯卡小姐! 她因為轉而幫助人民革命,又因為身為女身,所以被放在沒有人注意的小側門上。
親愛的無明,願你和家人平安。 保護自己的心。
讚Liked by 1 person
Dearest 奧斯卡小姐,我search 一下,真事啊! 原來奧斯卡小姐真的和巴士底獄有關,原來她最後忠於人民。 好令人敬偑喔! 我記得你曾確定自己之前是歐洲人,生於19 世紀,是否真的是她?
讚Liked by 1 person
不是哩~ 是在德國。
但是我確實崇拜「真正的奧斯卡小姐」^^
親愛的無明,這個世界動盪變化異常,有時候我想你出差到國外也是好,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事件,或許有不同的觀點看法。
要緊的是平安~
讚讚
我看到這篇文章太好了,最近正在琢磨如何寫一篇有關雨果的文章,無明給了我不少靈感
讚Liked by 1 person
謝謝Edward 的鼓勵, 期待你的雨果文章。 🙏🏻
讚Liked by 1 person
呵呵,鼓勵不敢當,你寫得那麼好,我要向你偷師,我哪有資格鼓勵你^^
讚Liked by 1 person
Edward 我不敢當呢,(周圍抄下乍我)
讚Liked by 1 person
其實我也是^^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