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相信遠方 – 阿信的故事 (1983)

看1983年的日本電視劇《阿信的故事》 是多麼的自虐,幼童時看過,忘了。因為翁倩玉的歌聲,我決定重看。 長逹300 集的劇情,由1905 年到1983 年,說着阿信的一生,也側影出日本當年的歷史,軍國主議,二戰,後二戰,經濟發展,然後借貸問題的經濟,是阿信的故事,也是日本大時代的故事。

《阿信的故事》 當年红遍東南亞,至今回看還是歴久不衰,因為就算不是活在戰爭時代,人生的磨難和跌碰總會令人產生苦的共嗚。原來,可以那麼苦。 人生是茫茫然隨風飄蕩, 忍着痛也不放手,因為前路並沒有放手的選擇。唯有把心酸釀成美酒,告訴自己去愛那苦澀的芬芳。老了回首,風裡有歌,歌裡有淚,淚中有陽光。

1983 年的日本是一部經濟快車,物慾急步向前,每人也沉醉於歌舞昇平的氣氛。 其實當時在戰後復興的同時,日本的社會心理掉入黑洞,大量的生還士兵適應不了時代的變化,没有戰爭,他們可以做什麼,殘的殘,傷的傷,活得苟且,不如自殺了斷。

因此1982年日本自殺人數高達25,200人,是繼戰後以來的第二個高峰年, 後來1983年的自殺紀錄,進一步於1998年再被打破,當時的自殺數字高逾三萬人。歷史上,傷亡數字是一場統計學結論,但每一個數字就是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殞落, 永懷傷嘆,痛恨無已。

《阿信的故事》 的成功,令戰時生活的一輩得到共嗚的安慰, 也提醒了活着的必需,活着的希望。 當年有日本政治家藉著電視劇的成功,自誇戰後的繁榮是來自政冶家們的忍耐。《阿信的故事》 的編劇橋田壽賀子即澄清此劇精神並不存在什麼忍耐,是透過不同女人的經歷,去反思女人的傳統意義,阿信就是一個傳統女子,過渡去一個現代社會的成功女人。 她是完全成功嗎? 嚴格來說,她不是,她坎坷滿途,每次遇上希望時,她都會跌下來,然後走下去。

由始至終阿信也走下去,她出身貧窮,父親重男輕女把她賣出去工作,母親拼命反對,多麼的不捨女兒,那時阿信才七歲,可惜母親縱使萬般不願也無力保護。 阿信自小經歷無盡的淚水,淚落下,人人說她很堅強,其實只是不能絕望。 盛年的她嫁了出身比她好的龍三,可是奶奶看貶她出身貧窮,阿信生活過得宛如地獄,她想外出工作賺點錢養家,丈夫又怕有損家聲,不肯。 阿信看不到將來,堅决放手一搏,在寒夜無助的長夜,她永遠相信遠方,相信夢想,希望迷霧中能眺望未來的窗。

阿信七歲開始打工, 她做任何工作也有自己一套方法,她懂得賣布,懂得縫紉,懂得賣童裝。她做生意脚踏實地,但丈夫就急功近利。有次丈夫把所有資金都壓在未有增長的訂單,她知道丈夫的决定太急進了,但她回心一想,自己從來都是由深淵爬出來,假若再跌,也只是重爬出來。她可以,但就不知丈夫可不可以。 那回的孤注一摘,抵押借貸建造廠房,被一場關東大地震把成衣工廠全毀。 阿信什麼也没有,一輪轉折,她去了賣魚,魚擋生意因為她的獨特手法而令生意非常好。阿信一家重新上路,生活漸漸穩定,又遇上二戰。丈夫對戰爭抱正面態度,令阿信非常憂慮。長子阿雄被徵召入伍,最後,阿雄戰死沙埸,而全身投資軍需市場的丈夫也隨着日本戰敗,喪失意志而自殺身亡。他臨死前,感激阿信對家的付出。 丈夫懦弱,一死作斷,相對阿信,她的堅強是為世所迫, 活着就只能忍痛堅持。一個寡婦帶着孩子們繼續行下去,店舖沒有,就在街上賣魚,慢慢再重回店舖。

50歲的阿信,把田倉商店經營得有聲有色, 在次子阿仁的提議下和收銀機的興起,阿信放手再搏把商店轉型到超市。 跟隨時代走的田倉超市,為田倉家帶來可觀的收入,分店越開越多。 阿信再次擁抱希望。她以為那次轉型是人生最後一搏,可是在她80 歲那年, 阿仁以借貸形式開第17 間分店,阿信極力反對,但阿仁一意孤行。 成立新商店的貸款令田倉家破產, 阿信決定以此機會讓阿仁明白,凡事總會失敗,失敗了就要去理解那裏出錯,然後作出改正,阿信知道她的最後赌搏就是令次子阿仁明白做事不能急功近利,她忍痛任由田倉家跌進谷底,令阿仁自己爬出來。有些人生哲學,不能以語言來傳授,體會在於歴練。最後,田倉家破產前,阿信識於微時的浩太說服另一個開大型超市的朋友接收田倉家的新商店,危機才以解決。自此,次子阿仁和田倉家成員,比以往更互愛互勉,因為凡事只有失去過才懂珍惜。

其實民粹主義和物慾生活一直存在,只是2020年的型式跟1983年不同,層次更深遂更複雜。 時代在變不過萬變不離其中。 阿信七歲時遇上俊作, 他是一名逃兵,從戰場上的血,他質疑愛國是否應用戰爭來體現,什麼是遵從聖旨,聖旨又是否完全正確,人應該怎活着。 俊作教曉阿信乘數表,也語重心長的告訴阿信, 人一生總會遇上討厭的人,但這樣只會將怨恨反彈給自己,所以在開始憎恨別人之前,要從對方心情去想,找出對方討厭自己的原因。 俊作知道七歲的阿信未必完全明白,但他希望阿信能成為一個原諒別人的人,因為即使有再有知識,如果內心貧乏,知識便運用不了。只有用心愛人,才會被人所愛,心靈也因此豐盛。

我想這就是面對此世界的方法, 什麼層面也是,外在控制不了,就修練內在。阿信活到83歲, 回顧此生,人生多次的跌宕起伏,失敗時醒覺, 無路時自省, 如果苦楚是必須,就承受。如果命運如斯,也不須問理由,連抱怨也不必。永遠相信遠方,就算夢想未能如願,都走在風中雨中,將心中燭光點亮。

向前走,像七歳時,阿信乘坐木筏遠去打工,自己也前路茫茫,但她還高呼叫母親不要為她擔心落淚。母親流淚了,阿信流淚了,我也流淚了。淚落下,面對命運,只能相信遠方,像往西藏朝聖的堅毅,高山又好,平地又好,不需理由的磕下去,直到盡頭。

沒有月亮,我們可以看星光,失去星光,還有溫暖的眼光。

廣告

對「永遠相信遠方 – 阿信的故事 (1983)」的想法

  1. 「有些人生哲學,不能以語言來傳授」,句句屬實~
    我倒是沒有看過這部戲,只是聽過,這回讀妳的書寫,比任何其他人說得更深刻。
    「如果苦楚是必須,就承受。如果命運如斯,也不須問理由」,就這麼走下去吧,過盡千帆,承受是必須的必然,只有靜靜承受,默默等待,看到的是更深的層面。 到最後,也沒有什麼可承受的,沒有什麼好等待的…

    Liked by 2 peopl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