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雜無章~(13) 好悶得

「我覺得我係識煮嘢食!」重要的事情要說三次。我真係識,而且點會唔識。

我喜歡吃菜,差不多任何菜也喜歡吃,就連味道偏苦的球狀小椰菜也吃,不過談不上喜歡。一個人的午餐或晚餐可以像牛一樣只吃菜,已足矣。從前和同事去茶餐廳午飯,有時我會只叫一碟菜, 待應叔叔都會問,什麼煮法,清炒還是蒜蓉,第一下呆了,像地球人去了外星探索宇宙,胡亂點吧,今天試清炒,明天試蒜蓉。茶餐廳的大廚有一個通病,就是不懂少油,下單前說的少油少鹽也是徒然。清炒油麥菜,整碟菜好像塗上了一層lip gloss, 閃閃生輝。

在我來說,烹調各種蔬菜最好的方法,只有一招,就是白灼。白灼菜心,白灼通菜,最近愛上白灼羽衣甘藍 (kale ) 。把kale 放水煮,一鑊熟,不加任何調味料的白灼菜式, 十分美味,略煮的kale 口感不帶任何苦,莖身仍然保持堅實,葉子相對變軟,嚼感恰到好處,怎煮也不會太老。

晚餐就是如此清簡,有時加些青瓜和蛋一起煮,完成。朋友問:「你懂煮飯? 開爐,你懂?」 哈哈,此朋友當然十分老友,讀懂我的心肝脾肺腎。「開爐? 噓,與時並進些吧!」 我在Google photo search 出我的首本名菜,所謂有圖有真相,幸好有拍下作留念。 這個就是有次和另一朋友飯聚,她老公敎我煮的馳名番茄飯,把番茄的底部𠝹十字,置鍋內,加入少許鹽、少許黑胡椒粒,下幾滴橄欖油,按電飯煲製,待跳掣後,將蕃茄用飯勺壓成蓉後攪拌。 朋友的老公提醒我,如果我人懶,其實把任何要煮的材料也一併放入鍋內。於是,我就把三色椒切粒,雪藏蝦解涷後又切小粒,把糙米和米混入鍋內,一切就緒,只等完成一叮。

那次十分成功,我又再接再厲,用蕃茄飯作基調,注入生雞脾菇,三色椒,再加小彩茄,又叮了,完成,所以我是識煮飯。 朋友說 「咁既,呢個係電飯煲煮飯,理論是等於你用按摩器打肚腩,不等如你做了運動。」

我唔理,總之我生存到,如果Tom Hanks 在Cast Away 靠排球Wilson 來支撑,我要的是個電飯煲。 其實,我有一大生存技能就是好悶得,一道灼菜,我可以吃3660日,天天相同。早餐可以一塊麵包,無糖芝麻醬,加牛油果,日日如是。牛油果未熟的日子改為蕃茄。門口一年365日,只放一對黑色ultraboost, 穿到爛才换。有時没有太多選擇,反而不用想太多。老矣,自樂其悶。

亂雜無章~(12)苦瓜愛情

把陳慧的舊作 《味道/聲音》 看完,此書其實是由《味道》和《聲音》 兩篇短篇小說組合而成。如果要用食物來形容此書,我會覺得它是凉瓜排骨飯,凉瓜是苦但加了調味料,再配排骨加白飯,容易入口,餘韻帶絲絲苦澀。

說起凉瓜,我其實喜愛吃涼瓜,兒時外婆常讚我性格天生耐忍,喝苦茶,吃苦瓜臉不改容。 可能因為外婆的讚許,多麼苦的凉瓜我也忍嚼着,然後一片續一片的吃。 大人們都說苦瓜吃到盡頭是甘。坦白說,我感受不到,我只感到豆豉的咸和苦瓜的苦。有年,自己下厨,把苦瓜切邊,苦瓜籽也不去,直泡熱水煮。一吃,此苦極原始,原來不加調味的苦瓜是如此的苦,忍嚼慢咽,吞下,此次真的有股甘味從喉嚨回溢。

原來苦盡甘來就是如此。陳慧筆下的《味道》 以一個平凡家庭為核心,食物作章節,由味道帶出一家六口的故事。媽媽把對丈夫(爸爸)的愛,全心全意地灌注在烹調秘技,丈夫喜歡東坡肉,就算他天天不回家,也照常弄一盤東坡肉放桌,為他備貼心的保溫壺待他回家後吃。日夕的盼望總是失望,爸爸就算回家也把此愛化成必然定律,做女人的媽媽也感覺到冷漠和疏離,其他女人可能已閙了離婚,她卻堅持,不控訴,不埋怨,希望以其堅忍,感動丈夫。

三姐叫甜甜就是代表夫婦甜蜜的時光,而弟弟名可可,則是媽媽苦守此情的日子。 子女看在眼中,也知爸爸愛媽媽的程度有限,而媽媽則像𡚒不顧身的運動員,一頭栽進,不計付出。 今屆東京奥運花劍金牌得主張家朗說「縮係後面,再退落去都唔係辨法,要上前盡力打好每一劍。」媽媽就是沒有上前,一直越縮越後,丈夫就越來越過份,女人永遠的最錯,就是把自己壓得太低。

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三姐甜甜愛上一個男人,她全心全意地付出,可是男人要她减40磅才肯娶她。甜甜以為是真,義無反顧地减肥,把自己的口腹之慾也戒掉。 幸好,結局是苦盡甘來,媽媽終於被迫出了自己底線,她對丈夫說「我們離婚吧!」 此次她沒有再縮,她迎上前,一劍剌中丈夫心臟,丈夫恨自己的以往,他願作修補,只要她肯,二人皆可重回圓心,平起平坐,互相尊重,彼此愛護。 甜甜在被半拋棄的日子,也遇上一個為她鐘情的男人,她終於明白了,如果一個真情的人,是不會令自己受傷害,不會冷待你,也不會迫你出底線。

第二篇故事名 《聲音》 ,也是一篇愛情故事,男女主角相愛於微時,但工作,人生經驗,甚至大家最後的事業發展殊路,令彼此相愛很苦,也很難。男主角最後在人生高峯時失聰,女主角此時成為炙手可熱的歌星。再重逢時,男主角知道距離注定永別。萬幸,轉身離去時,發現有另一女主角,她和他很相似,女的失聲,男的失聰。失聲的女生在等候他,兩個人是兩部悲劇,但也是二人三足的開始。

陳慧在後語說 《聲音》 不是如她的構想,只是結局在報章連載的時序不同,編輯成書時唯有無奈地跟隨其軌道。

此書是凉瓜排骨飯, 其實也是凉瓜,點出愛情很多時也是苦,但有些人越苦越愛,因為希望有一天會嚐到甘,過程中持苦的能耐,要看愛有多深,但又不是能潛得越深越愛越好,是二人的遊戲,論平衡,你就我,我讓你,如膠如漆講求漿度,太稀不成,太濃太杰身,又會墜下來。故事《味道》中,爸爸知道甜甜為一個男人減40磅,他說 「你減掉40 磅,他會娶你嗎? 甜甜,我知你愛他,但要更愛自己。」

P.S. 寫一大堆,好像愛情專家,其實是個愛自己專家。如果愛情是打劍或拔河,我會在樹下乘涼,天生不是運動員,志在參與也免了,常常自得其樂。另外把書評放在「亂雜無章」系列,因為實在是胡亂記下。

亂雜無章~(11)東京奥運

昨日的星期日明報副刊有一篇文名 《沮喪的人類看過來》, 編者黎佩芬以簡潔的文字帶出東京奥運的厄運處處,去年疫情席捲全球,各國取消參賽,日本無奈把奥運暫時取消。 延期一年後,日本疫情並未减退,更有大批日本人反奥,内憂外患下,日本政府此次堅决舉辨,東奥順利開幕,而比賽也陸續開始。

文中的妙處猶如半杯水的哲學,有人看到只剩下半杯水,有人看到擁有半杯水。 2020年奥運落在發逹且資源充沛的日本。2016年由巴西交捧時,大家對東京充滿信心, 東京也希望藉奧運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提振日本的311 地震災後士氣。日本曾經預測,全球前往日本觀看奧運的遊客將在餐飲、交通、酒店和購物上花費近20億美元。 此乃如意算盤,像所有商業proposal, 有分晰,持數據,遠境是美好。此proposal 舉國贊同,日本的酒店業在這幾年間為迎接奥運旅客,罕有地大刀闊斧翻新改造,不同界別的商家也投資不少。

可惜疫情令日本,甚至全球也操手不及, Delta variants 的來襲,令三分二的日本人也相信沒有東京奧運,可能日本會過得更好,就算毀約賠投資,至少沒有大型聚集,是消除新冠病毒傳播的一個風險因素。正因奧運成了日本人的分歧,大部分商戶品牌也不想被奧運牽累,就連Toyota 也決定不在東京奧運投放廣告。

東京奧運在漫天質疑下拉開帷幕,沒有激昴揚眉,沒有嘩眾取寵,是靜態安穩的流動。 有人評為沉悶,有人評為簡緻。電視旁白主持人都為沒有現場觀衆而嘆息連連,但明報副刊的编者就突破盲點,她說 「讚又好彈又好,雖說現場沒有觀眾,但全球各地透過廣播聚焦在一個鼓舞精神與團結的現場,多久沒試過?」 任何人都知此次東奧艱困非常,厄難處處。面臨難產的前夕,全球冷看日本,WSJ 着眼奧運令日本賠蝕200億美元。

奥運之夢不似如期,一早已離開了劇本,但又可想像日本如一貫日劇精粹,離地又好,任務性主使又好,政治經濟利益下孤注一搏又好,她像所有世界级運動員,全民不支持下也傾力以赴,令比賽進行。對,是一埸沒有現場觀衆的比賽,也是史無前例的奥運會,目前做到的就是日本,可以說是禍,是災,是難,也可以說是開創先河。

日本人對奥運初時不熱情,其實我也是,但當各項比賽開始了,我又慢慢欣賞各項賽事。 昨晚看柔道,日本選手阿部一二三 當然技巧高超,而對手也不弱。初時看不明,八肢扭在一團,頭又不知往那找,誰和誰的腳也看不清。 後來我懂了head shot 他人,直接得三分。而在限時内,阿部就算被對手重撃、他也不斷扭動身體,原來只要他在限時内,不停止動作,就不算輸。最後,在關鍵一分鐘的堅持下,他赢了。 不知柔道規則是誰定,但又哲理非常,就是不要死,有賽未為輸。

亂雜無章~(10)記第二針後

呼吸,有點慢,但我喜歡此節奏,像深海歇息的鲸魚,呼盡了空氣,又淺淺的吸入。 睜開眼,未起床,感覺全身是熱,不過没有汗。我把身體靠向風口,讓冷氣風直吹自己,應該是凉快,但只感到風吹過皮膚的赤痛。

起床,全身乏力,所有肌肉像劇烈運動後的痠痛感,肌肉底層在發熱。站起來,整片脊背發麻,背骨在抗議。 我理得它上訪又好,舉牌又好,我要去梳洗,眨一下眼,眼皮是熱的。

量體温,體温過低。發低燒,不太辛苦,頂得住。 吃過早午餐後,吞下退燒藥,感覺整個頭也輕了,身體也逐漸回復體力,不過背肌很痠,我攤在床上,板直背肌,張開兩手,大字型的姿勢跟肌肉痛楚反方向的拉,更痛但暢快。

傍晚時分再吃多一粒退燒藥,感覺良好,只是晚飯後,有些噁心作悶,幸好想吐感不強,我又慢慢重回沉穩的呼吸。靜靜坐着又感到輕微的地震在心的底層,隱隱的,是最底層的板塊跳動,不急促,頻率尚可適應。

小睡片刻,醒來頗精神,和朋友談天,聊至無邊無際。開心掛線後, 竟然肚痾,一兩次後,全身乏力,又再睡了。

第二天醒來,感覺精神回復多了。肌肉痠軟的感覺只剩10%。體溫正常,血壓血糖我就沒有量,反而量了體重。102磅, 吃得這麼少也長多了肉,欲哭無淚,情可以堪!

不過還是要食,沖一杯三合一咖啡。微甜!瞬間心花怒放,芝麻醬塗麵包,益肝,固髮,每日必吃,可能是半邊牛油果令我胖起來,不過不理了,一口咬下。窗外下着微絲細雨,斜雨在空中流動,感覺靜藴。

輕輕鬆弛骨骼,真的好了很多,不過鼻水倒流,像平時鼻敏感徵狀,又可能是第二針的副作用。不作多想,迅速把1 粒敏感藥吞下。平時藥後20分鐘,徵狀會除除消失,此次鼻水倒流,像輕微感冒的前奏。

不過我已開始適應BioNtech 的第二針的短暫side effects, 其實它像一場風暴,藥物像一個帳幕,把你減輕面向風暴的受災情況,避一避風,但止不了。你要持耐心,等待BioNtech 所制造的小風暴掠過,此風大概在48 小時內完結, 辛苦程度,就要視乎風的強度。針後side effects有點似颱風,怎樣形成,怎樣消失,連天文專家也解答不了。

亂雜無章~(9)疫苗第二針

這時代有點陰陽怪氣,環境影響心情也動搖了判斷。大事就不用說,常常令自己七上八落,而且又不知為何,什麼小事也可變大事。就如打疫苗,打與不打,我就想了半世紀,像搣花辮問卜的情困之人,你愛我,你不愛我,你愛我,你不愛我。打針,不打針,打針⋯ 想着想着,又四圍詢問友人意見,Google 大神也問了無數次,咨詢工作比政府做得更細密。

初時決定不打針,因為就算疫苗已有,也不見得疫情受控,以色列成人接種2劑Pfizer BioNtech 達92% , 但變種delta 一來襲, 確診數字先跌後升。因為年青沒打針的一羣人,傳给打了針的上一代。有疫苗保護的人不代表免疫,只是把染疫併發症减低,保護其他器官免被侵蝕。既然不代表完全免疫,那就不大有興趣打,而且我不太相信群體免疫論,英國有87%成年人接種有效疫苗,但確診數字每天也拾級而上,直迫高峯。我直覺認為群體免疫只是輔助及舒緩,並不代表是必然清零,也不可能清零,就算是零也是假零,無病徵患者隱閉得連自己也不自知。

不打疫苗的想法維持了三個月,道聽途說和新聞有些嚴重side effects的個案,就增加了不打針的堅持,可是當美國密蘇里州、阿肯色州和猶他州,也因為接種疫苗效果不理想,加上變種病毒層出不窮,最後住院的都是老人和沒打針的一大羣,折騰非常。 他們為何不打針呢? 就是因為我先前的想法,打與不打分別不大,在染疫數字上是真的,打了也會被感染,只是打了搏一下機會率,當不怕一萬,最怕萬一時就不用後悔。

不同的疫苗資訊,我都看了。由韓國至美國,各地專家不知從那裏獲得數據,都說每人也有機會感染變種病毒率是高於打針後的side effects.。 說真的,論side effects, 針後的不良反應可能是曇花一現,但因為打針後,所呈現的未來不良後果,90% 的現今專家也是未有確實數據,始終在緊急情況下的藥物,其安全度成疑。我也深深懷疑。我相信疫苗研究團隊在很大的sample 數據下會慢慢知悉其缺點,不過就算有任何將來疾病也好,研究團隊在此刻都不會承認,因為疫苗如BioNtech 已經成為一門生意,一個救世神話,誰也不敢打破。打了針是保命,還是開啟了人體内的潘朵拉盒子,大家也不知道。

内心把打針的議題不斷自我對辯? 初時,擱置不理,其後政府宣布BioNtech 在9月停止補給,接種中心會被取消,又加速了我應否接種的想法。 自己打,自己事,不過家有長者,我也要為他們想想,我把目前情况跟家人商量,結論是要打,一齊打,不打,一齊不打。

打吧!任何决定也是一埸賭搏。 打第一針BioNtech, 没有任何不適,昨天打第二針BioNtech, 八小時後就有些輕微傷風,背骨有些痛,第二天起床,整個人有些熱,但没有發燒,全身乏力又可行走,是一副疲態的walking dead。 把止痛散熱藥物吃下,感覺好多了。

第二天: 低燒

在疫情年代,感覺沒有一個政府或政策,有摩西過紅海之魄力和擔當。全世界由加拿大至日本也束手無策。有好有不好,不好的是群龍無首,各自為政,而疫苗没有在全球平均地分售和發配下,變種病毒於地球内循環,未來不明。好處是把全世界拉一拉curve, 自己處事能力也逹到 「世界級」 ,我也是如此處事,什麼也拖一拖, 然後扮工一下, 在不能解决的事情上,盡力地找些方法來掩飾。幫緊你,幫緊你,其實無補於是。

昨天到疫苖中心接種第二針後要休息三十分鐘,其實此三十分鐘也是世界級的扮工方法,因為大部分side effects 也不會在針後三十分鐘衍生, 不過扮工一下,在此三十分鐘,醫護看守負責,而三十分鐘後的事,各下自理。像冷氣機保養,一年內一定沒有大問題,第二年有問題也是不關冷氣制造商的問題,扮工形式的「負責任」。

世界多變,有時每日笑一笑,世界更美妙。 媽媽在疫苗中心嚷着要走,因為三十分鐘過去了,而姑娘的時鐘尚有2分鐘,媽媽像個小寶寶般發小型脾氣,我跟姑娘說,放她走吧,我會照顧她。 姑娘唯有放人。沿途,我問媽媽,為何扭計,是否不舒服。她說「 我好肚餓呀! 再不吃東西我暈倒了,萬一在入面暈,又以為我打針暈,送我入院,那麼餓死也未有得食!」 說時,她已快步走入餐廳。

吃完飯後,我們三人回家,順道去hktv mall 的o2o 店提貨, 她跟商店的女職員bye bye , 叫人作靚女姐姐。 靚女姐姐又跟她bye bye 說 bye bye 靚女。 下一秒,媽媽說 「你做乜同靚女姐姐bye bye, 她係說我靚呀,你估話你靚呀,係我靚呀!」

Mirror Mirror on the wall, who is the safest of them all

從《拾香紀》 到《異鄉人》 :世界變了

「原來,回憶,就是,愛。」 是《拾香紀》中最後一句文字。 發人心省,尤如佛寺的鐘聲在風中迴蕩。《拾香紀》是陳慧在1997年6月30日執筆,以連家為主軸,連城和宋雲, 1947年在廣州結婚,年輕愛國,然而内地遇上時代混亂,年長少許的宋雲問曾在香港皇仁書院讀書的連城要不要繼續讀書,連城堅定不移地回 「要!」 宋雲不知從何處找到幾萬顆橄欖,2人帶着橄㰖,冒充商人上船,目的地-香港。

在香港苦不尋到買家,連城僱了四個工人,連夜將幾顆橄欖醃製好,連城告訴工人,這些醃製好的橄欖叫做「原子香欖」。四個工人,三天之後,就將幾萬顆「原子香欖」賣光。數名工人一直都留在連家。連城再也沒有在皇仁書院上學,正式的做起買賣來,可以賣的,都買下來,一買一賣,錢就賺起來。兩公婆和數個傭人,一條心,做得風生水起。

連家有10個小朋友, 在嘉道理道6 層大厦成長,大仔叫相蓬,一生貪玩,女友由中環排至尖沙咀,再繞過佐敦都是他情人。 二仔叫大有, 是連氏的首任繼承者,有學識,有擔當。三姐叫三多,港大畢業,聰明,可惜早婚,嫁了個醫生,也嫁錯了郎,生了個右眼有胎記的女兒叫小灰,婚姻失敗,母女被丈夫嫌棄,下半生回娘家,在連家出資下出版畫作,成了藝術家。 四仔其實是連城於石硤尾寮屋大火現場,抱回來的小孩,名四海,連城視他如親兒般栽培,放洋美國,成為著名建築師。五姐是衆子女中,最美麗,最出衆,港大醫學院畢業,再到英國深造專科,連家的孩子從不缺資源。 五姐美麗動人,一直單身,四哥也是英俊,一心只愛五姐,苦追多年,不果,就是陰差陽錯。 六哥是連城及宋雲的親兒,名六合,但由於傭人順發阿桂夫婦在制水時期,為連家奔波足夠的食水,缺乏照顧親女,而令她沉溺水桶而死。連城把六合送給阿桂夫婦作為義子,以解他們先前喪女之痛。 可能如此,六合不愛連家,就把愛投放於國家。 七家姐,名七喜,是會考狀元,港大畢業,一直想做連家的孻女,可惜八家姐的出生打破了她的孻女夢,自感在家被忽略,也為連家決定97前不移民而感失望。她想走,嫁了個比她年長的英藉港大教授,移民英國。八家姐也是美的,但讀書不成,投報香港小姐的第一天,結識到她未來丈夫,在電視台工作不久就嫁了給他。連城喜愛此女婿,喜歡他不自誇的踏實。九哥是弱智的,而十妹就是故事的主角,書中的敍述者,她美麗,性格可愛,聰明不過多病,連城為了她健康,任由她不上學,但她的知識並不貧乏,眼界比一般人多,她的另一角色就是保護九哥。 連城說拾香命好,因為在她出生的年代,連家已很富有,拾香是他的孻女,小寶貝,不讀不做,也可生活無憂。

拾香的幸福是吊詭的。她終於1996年,回歸前夕,隨夕陽輝霞的靜蘊而去。在彌留的日子裡,她把衆人逐一在腦海懷念,她想起她媽媽宋雲在一位多年傭人離世後,患了認知障礙症,宋雲把連家的串串回憶,甚至和連城的日常恩愛也遺忘了,只記得仇恨和妒忌。她把日記逐頁條條撕掉,連城看見,歇斯底里說「我求求你,不要忘記」

是咆哮!如雷得跨越時空。2021年看着1996年,回音吼怒 「我求求你,不要忘記」 此喊入魂,不要忘記東方之珠,我的愛人,她風采的浪漫從前。《拾香紀》,好一本拾回香港的紀錄。連家的故事,十兄妹的生平,正是香港人的身影,大哥相蓬為挽回婚姻,移民他方,臨走連城對長子說 「不要回來」 。兩代擁抱,心中也知是最後相見,經此一別就一世。二哥比爸爸連城早死,白頭人送黑頭人。六哥沉迷政治,天天去布政司官邸請願,連城徹夜等六哥回家,猛然訓話「你有本事就學我和你媽,當年保鈎,放火,不要那麼閃縮,不要再給我在電視看到你!」閙完一次,又回去再閙,而六哥還是不斷的上電視,不斷的請願。老伴宋雲相伴一生,夫婦白手興家,披荊斬棘,惜不敵病魔。故事紥根香港,從十扇窗戶,看到窗前身影,是他也是你和我。作者陳慧就是想以故事令香港人記得那份愛。

2015年,陳慧寫了部由端傳媒連載的網上小說名《異鄉人》,小說故事涵蓋至2017年。在一切幽冥黑暗尚未降臨,此小說像《拾香紀》的下集,以連城,林佳,小灰,八姊和其他《拾香紀》人物,描繪出回歸後的中港矛盾,心靈不合。 林佳和已去世的拾香同是1974年出生, 他是拾香的暗戀對象,而他心中也有拾香。長大後,林佳深深了解,他不是愛拾香, 而是羡愛她的生活紛圍,練家大宅的水晶燈,是他少年的夢想,他一直想認識練家的掌舵人- 連城。拾香離世前一夜就是為了去見林佳,遇上嘉利大火而引發腦膜炎致死。 連城知道有個小子叫林佳,而最疼的女兒簡接因為他而離世了。

某年遊行至金鐘,林佳認出了垂老的連城,在菲傭陪同下,頂着烈日而行,碎碎老步,比年輕人行得更有力,他是昔日證人,也是今日的追討者。 林佳想起了美麗的拾香。 回歸後連家故事繼續伸延,六哥親中,把連家的拾香酒樓賣了給大陸人, 連城憤怒兒子把家業偷去, 出賣了連家的在港祖業。八姊夫本是電影導演,北上工作後在内地有了外遇,港婦不敵陸女。三姊離婚後患上抑鬱症,心力交瘁地照顧天生右眼有痣的女兒小灰。小灰遇上她的愛人,而愛人又突然逝去,她感覺到有些力量在頭頂看着她。林佳聽後毛骨悚然,因為他也有此感覺,他知道一直看着他的是拾香。 林佳的經歷是墜落,前女友幫他還債,替他找工作,在未婚妻試婚紗時,他搭上她的助手,爸媽身體抱恙,而他又未能盡孝。種種的黑歷史一直令他羞愧,但就像毒癮賭徒般的不曾洗心革面,社會好人和本身壞人的混合體。

作者陳慧把下集圍繞着回歸後的生活起伏跌宕,以眾人的自身經歷,襯托出社會的無力感,而政冶又猛力碰撞着生活。在一訪問,陳慧說香港一直欠缺一個father figure的領導人才,而把70年代的林佳和30年代的連城連上,就是一種老輩和中輩的連線。 最後故事中,連城再次白頭人送黑頭人,林佳人壽將近,他微笑,看見拾香了。

《異鄉人》結尾幾句是這樣的:
林佳這才留意到,走過的路,都是焦土。
拾香不知何時停在林佳身旁。拾香說,「爸爸說過,好人步步生蓮。」林佳說 「只是人要走過去,回過頭來,才知道身後是花還是焦土。拾香說,如今你想回頭去收拾嗎?林佳黯然,如果,當時,勇敢一點,就好了。」

陳慧的連家故事止在2016年。假若連城尚在2021, 有日,他在天國見到愛女拾香和林佳,他大可告訴他們,勇敢過了,已好,是花是焦土也好,大自然永遠孕育另一種新氣象。生命,是你,是我,和他也不自知。

話說1983年年底,香港在談「前途問題」上,社會出現搶買食米生油,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在北京簽署了聯合聲明,第二天,恆指升上近1200 點。 宋雲說好像有點不對,連城早前已作一結論 「世界變了」

2021年, 全球疫情擴散,全世界經濟不穩,加本地局勢不明香港再次有大規模式的移民潮。 恆生指數報27,786.54點,前天升近600點。證券市場六個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1,88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175億元上升60%。 而二手樓成交料連續5月逾400億。樓價再逼近歷史高位。

年份不同,連城不在,但我也覺得有點不對,世界變了。

黃仁逵在《拾香記》 的內頁插圖

亂雜無章~(8)荒涼

張愛玲在《傳奇》再版自序中,有這麼的一句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

林夕在《童年味覺未日》 把張愛玲的話意以玩樂意味釋法,他說 「從玩樂看這句話,就想起行樂要及時,別愛得太遲」 自然生態被破壞污染,越來越難求的海魚,跟從前吃的魚有魚味,有回憶上的差距,所以吃魚要及時,來不及給讓牠們留後就放進肚子裏,罪過,罪過。

最近黎明為一連九埸的演唱會演出,令我留意上他的新歌《超平凡人》, 一日就loop了129 次, 平時不曾愛好任何偶像的我,一晚就被攻陷了,在YouTube 翻看他的舊作和從前的神顏廣告。 黎明鐵粉的朋友說 「Leon, 我三十年前已愛上他了,你遲了三十年,不如你把握今天,留意教主吧,免得三十年後, 你才發現Anson Lo 好。」 她看不到我反白眼,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Leon 還在,在時代下,不知他會不會是免於被污染的海魚,一晚狂loop 他歌後,我還來得及保持適當距離。

時光的確臆走了許多,而人也不知是否還來得及,午夜時份收到從前好友的WhatsApp,其實我現在用signal 居多,不過手機在手,任何message也收到。 她提醒我是時候換新身份證,她的善意,我即回,大家也粗略聊天一下。從前,我們是世紀之友,各自拿着電話,聊天聊天光。 我們一起吃一哥焗豬飯,一起穿着校裙,不顧走光地追巴士,一起鬥快衝上行人天橋,為了吃街邊伯伯的即制雞蛋仔。 說起兒時那片雞蛋仔,還是記憶中的最美好,濃厚蛋香,中間半空,外脆內軟,一咬是熨口,第二口是蛋和奶酥的甜味,一口接一口, 不顧儀態的邊吃邊笑。 此情此景,不復存在但嘗試保存,有年我們在銅鑼灣一間像龍津形式的街頭小吃店鋪,點了雞蛋仔2 片。 人又大了,店又不同,雞蛋仔明明即烤出來, 但就乾得像餅乾。友情又乾脆得過份,多年感情在大時代的倉促下,我們也來不及修復。 昨晚片片數語,連上了彼此,但就是有隠隱的裂缝,知道又假裝看不見。

今早,她又text 來時代廣場的購物優惠,我們就是由時代廣場的千鶴陣而開始分道,她怨我不重視多元聲音,我恨她聲音和噪音也分不清。 冰封近三年至今,我想起做暑期工日子,第一天她來接我放工,我們還去她最愛的 「美食園林」 吃豆腐火腩飯。 在豆腐火腩飯未成為男人的浪漫前,其實是我們兩位不是戀人的小浪漫。

我想我們有種種往事也令彼此回味, 印象中 「美食園林」 什麼也很難吃,味太濃,偏鹹。清炒通菜也鹹得以為下了半樽腐乳,只是她偏愛鑊氣的熨熱,我才張就她。忽發其想地openrice 下 「美食園林」 近況,原來已經關門大吉。

真是「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此話其實還有下一句 「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里有這惘惘的威脅。」

荒涼是荒蕪冷落,曠野無人,樹木參天,草萊遍地的沙漠,也是記憶與現實的落差,個人就算願意等,時代也未必等待,什麼也會過去,什麼也是過程。張愛玲常用的荒涼,也適用於現今,人與人,人與地,人與疫之間,思想上存一股威脅,令人惘惘然在沙漠走着走着。

亂雜無章~(7) 人老

怎樣知道自己老,是已經不再執正個樣,不再買什麼品牌。購物目標由時尚式的姿姿整整,到生存實用式的上網買台灣芝麻醬,去本地小商店買比利時黑番茄,墨西哥牛油果,本地羽衣甘藍。零食也看糖粉多少,計一計卡路里,為的原因可以有幾個,也可以用不同原因去包裝一下。

第一,年輕一點的說法是減肥,减肥乃终生事業,是燕瘦横肥,人高人矮的最佳擋箭牌。吃得乏味無趣,精緻有限, 一句為減肥,來得天經地義,簡單易明。 第二個原因,也是實情,就是為未來健康存一些quota, 可能一鋪清袋,quota 形同虛設,但總覺積穀防饑,有儲蓄比無儲蓄好。

把死亡禁忌擱置一旁,越忌諱,越要講。 人老,希望人生最後來一埸好死。家人摯親也要有好結局。死不可怕,一死了之,但我要走最後,最後一人。 有人問獨處而死,可怕嗎?不可怕,一個人從母胎而出,可怕嗎?一人來不怕,為何一人走要害怕。人生的生存是一個過程,終須一死。

亦𨥤有一篇遠古年代的短篇小說,忘了什麼書名,但我對此篇的内容最深刻,故事講述有一女子看到樹下有三位神仙在商討一事主身世。神仙說,給她美貌,给她智慧,出身中等家庭,但婚姻失敗。另一神仙在紀錄,第三位神仙在說給她一女一子吧,衆仙和議,給她六十人歲,但病死,鬰鬰而終,衆仙又和議。此時,女子驚覺此事主正是自己,原來人在出生前,所有事,也是已有劇本,自己只是一個不知劇本的演員。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身不由己,什麼事也聽天由命,連怎樣死也是。人老,真的不敢奢望太多,但求好死的一生。其實不止我一人這樣想,一代男神Sean Connery 終年90、 在巴哈馬豪宅安詳離去,死於肺炎,也有另一報導就是,血管收窄,血不能泵上心臟,缺氧離去。 其兒子對BBC 表示 “We are all working at understanding this huge event as it only happened so recently, even though my dad has been unwell for some time.” Sean Connery 的Unwell是指他患上認知障呆症,與他共處45年的第二任妻子向 The Mirror (UK) 透露男神臨終前幾個月,健康狀况已不好,“It was no life for him. He was not able to express himself latterly” 而他安祥地離去是他一直要要的。“At least he died in his sleep and it was just so peaceful. I was with him all the time and he just slipped away. It was what he wanted.”

要明白此心情的人,不分國界,只要人老了,自然會深深明白。 人生是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LDMR), 任你國色天香,運動名將,億萬富翁,所擁有的,也隨光陰逝去而溜走。像你吃街邊第一口咖喱魚旦,第一口驚為天人,第二口快馬加鞭,略帶失望,第三口原來如此。 這條山型LDMR curve說穿了人生,初出茅廬小伙子,滿腔熱忱,到中年滿眼失望,最後失望又如何、過去全是過渡,死亡才是真實。情人眼中第一眼是西施,第二眼不外如是,第三眼,人一個,缺點多多。

和朋友談天,老了自然老朋友多,彼此知根知底,不拐彎抹角,掏心掏肺。當大家話題是家人,是健康,是養生。越深交,越坦蕩蕩。當共同希望大家好死, 視好死為祝福,就知道大家真的老了。

亂雜無章~(6) 破框

記性一向好好,日常雞毛蒜皮琑事碎事,我一下入了long term memory, 我不想的,系統自動輸入,而其他大事,重要事就只是略記,但記憶力還是好的!

唸大學時,老師教了個Mind map 的記事方法,以key word 把事情的本質,來龍去脈分解, 然後次序就以箭嘴,分叉顯示出一個路線圖,概念有點像親戚關係圖,母親-> 母親姐姐-> 姨媽,以此形式把結構簡化。 這個mind map 頗有用, 幫助很大,從前副修psychology, 就是如此溫習,日劃夜劃,劃到像幾十條排水支線圖,然後起床又在腦海重複所有路線。 考勤力,沒有天份可言!

又有一種思維叫thinking out of the box, 即是突破框框思維,在目前的框架下,以想像,和創造力去思考另一種可能性。 全級第一的朋友 (不是好打得)考Princeton, 就是考這種思考空間。 自己天資有限,她回來告訴我,什麼氣像題,她又如何突破那框框,我也忘了細節,印象中是聰明人才能破框。

後來我發覺原來破框不是聰明人的專屬。15年,蘇迪勒颱風吹襲台灣, 龍江路的郵筒遭掉吹下的招牌擊中,變歪變斜成了歪腰郵筒。樣子超現實,兩個郵筒像在做早操,有市民拍下post 上FB, 第二天成了台北市著名的風災景點。 市民都陪郵箱一起歪企,又裝作扶起歪歪郵箱,風暴的強頑烙印一下被市民破框,變成大眾娛樂,行為藝術,風雨後的一些笑面,充滿力量和希望。 框已破! 台北好像沒有打算修復,以此成為一個共同回憶。

我常follow 一些藝術FB, 不是高端的看畫研古董,只是一些創意思維,有一個idea 是藝術家把一個金色有浮雕的畫框,框在石屎牆的裂縫,那縫有長有短,由粗至幼, 畫框套在整條裂溝上,名為River Of Life, 聰明! 眼紋,牆痕不是生命的痕跡,又是什麼,而且像川川河流,生命的循環。 框在縫,而框已破。

昨晚,跟朋友談天,她提起今屆IB 結果出爐, 英基46名狀元當中,有14人計劃留港升學,當中13人表示有意讀醫。芸芸狀元中,有一人決定留港讀法律。即使已獲數個海外大專院校的取錄通知,她仍決意選讀香港大學的法律系,希望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她說 :「我自己本身係香港人,對香港呢塊土地,同呢度嘅人有個責任」

此想法跟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鄧鍵一 的一個研究結果吻合,對年輕的Z世代,即24歲或以下來說,「遇到政治動盪就要走,在上一輩人眼中比較理所當然,但在他們身上不是」就算社會運動背景,但說到移民,對他們來說仍不是順理成章的,他們會說,「點解唔留低見證呀?」

留和走也有自身原因,也沒有對和錯,不過Z世代的思維絕對是突破框框。

近日黎明有演唱會,謝幕時,彈出他新歌 《超平凡的人》 的MV一個過場字幕:
「萬一怪獸打不完 你會不會陪我留在地球 ?」
「肯定」

亂雜無章~ (5 )過程

看到朋友十多年前的中學畢業的歌唱表演,(注意:不是Edan@mirror 式浪誦)是一班少男少女臨畢業前大唱大跳流行曲,由古巨基的 「友共情」,cookies的 「心急人上」,城城的 「狂野之城」和葛蘭的 「我要你的愛」。 我看到片中的孩子們,忍俊不禁,刹那覺得自己是台下老師。

兒時的志願的確是做老師,因為我的世界很細,只有爸爸, 媽媽, 和老師。我不想當媽媽,從小就不喜歡小孩,對生育小孩沒什麼憧憬,也不覺是什麼天職,天什麼職呀? 社會那麼多無恥之人,他們就不需要履行作為人的天職嗎? 總之,媽媽不想當,我不想有孩子,爸爸也不想當,我不想養起成頭家,當老師尚算可以,一人在班房,40位學生,一覧眾山小,個個聽你講的感覺相當好,安排功課學生做,自己又不用做,改簿可簡陋,教員室冷氣又大,優勢多多。一心成為老師的志願去到中五也沒有變,我還想過要教歷史,因為歷史是我的強項,有一套方法傳授給學生,怎樣連貫,怎樣思考判斷才是重點。對自己有一份慣常自傲,我覺得學校的老師,才能實在差。如果我教,我就會追朔回從前,由那點再到1914 年⋯⋯

從前教英文的老師很美,她有點似周嘉玲,英式英語口音,歪歪地音的廣東話,高佻身材,長髮披肩,她常睇vogue, 也教我和一衆朋友,怎樣睇vogue 學英文。 我忘了學到什麼英文,不過就學會並背熟了世界名模頭4名的英文讀音,Cindy Crawford, Claudia Schiffer, Karen Mulder, Naomi Campbell 。我較喜歡Karen Mulder,然後在商場一個服裝店外,一副巨型海布,我迷上了另一老一輩model, 那時沒有手機,不可拍照再Google。要查那model 名字,我用了很多方法,像偵探般拆解,她拍了多少廣告,品牌是什麼名字,然後走訪逐間品牌商店,細看廣告下則有没有介紹。少女的我,穿着校服在當年的Lancôme, 拿了有她名字的廣告傳單。她叫Isabella Rossellini,我的英語能力不差,但不懂看字典音標,就打電話給全級第一的同學,大家頗熟 「喂, Rossellini 是否這樣讀」 大家研究了半晚,她說是否我們要查意大利讀音⋯⋯大家彼此不知傾了什麼,最後帶着不確定的結論掛線,完美地浪費光陰。

年輕時的Isabella Rossellini

第二天回校,另一朋友拿着Karen Mulder 代言的Celine 封面給我看,大家也喜歡Karen Mulder, 喜歡她潔淨硬朗的外表,她很美,但我心只繫Isabella Rossellini, 我知道that’s a point of no return, 我移情别戀了,坦白從寛那變心,朋友像一個女人接受不了男人出軌般震撼,嬲了我一星期,少女情懷詩意得來很喜劇。

我的變心是值得的,我一直喜愛Isabella Rossellini 至今。我人不化妝,手殘是重點,所有化妝技巧對我來說像考 A maths ~ 很複雜! 但塗唇膏尚可駕馭,是自己化妝技能的唯一。因為她,第一支口紅是Lancôme.

Isabella Rossellini 今年69 歲,她已不是單純model, 中年的她是演員,是作家,是兩孩之母,老年是一位農夫。近年,她有個節目叫Sex and the Consequences, 主要是講動物的交配方法,例如螳螂,它的中樞神經系統遍布全身,經絡支配螳螂下半身,呼吸和運動, 當與雌螳螂交配時,雄性要扭曲自己才可探入雌螳螂體內射精,而雌螳螂在交配過程中,會一邊從雄螳螂頭部向尾部吃去,一直吃到腹部為止。雄螳螂會成為雌螳螂的受精成份,壯烈為䌓殖犠牲。在螳螂世界上,女人就是王者,男人一碰上女人,下場只有一個,就是死,也可說是由女人體內從生。

Isabella Rossellini 每集也介紹不同動物,都是怎樣交配,結局又會如何,內容是許許多多的雌雄糾纏,風趣幽默,不帶色情。 我欣賞她,欣賞她邁過女人的坎坷, 40多歲的她被Lancôme 炒掉,嫌她老,在法國總部,充滿花香的辨工室,她不能失去此工作,當場崩潰。 Lancôme 老闆說 “I am not your wet nurse.” 兩子之母而又是單親媽媽的她,扺過冷言寒語,帶着自然老態不斷地尋找可賺錢的途徑,成功轉型,演戲,寫作。她曾說 「活出一個有內涵的單身比空洞的已婚更有價值,開心富足。」

她常以自己失敗的感情生活去勉勵女性。 65 歳那年,嫌她老的Lancôme 再次請她任代言人。她思前想後,一個曾經羞辱她的公司,她應不應再次回去? 回去! 她喜愛Lancôme , 不知可不可以寛恕,但出於一個私人意願和感情,那兒跌倒,那兒起來,重回Lancôme。

在我心目中,她美麗如昔。 現在的我,從來沒有成為老師,可幸沒成為老師,也沒有需要成為老師。有時有些人,像Isabella Rossellini,不曾成為我老師,也一直以自己經歷,朔出現代女性的態度。跌倒,不要緊,站起來,輸了不要緊,再接再厲。

看完朋友的音樂表演,想起本地電影《幻愛》 的導演周冠威,他說 :「如生命就是一個戲劇,而家香港電影就是一個過程」 我想人生如是, 任何事也亦然,今日之憂,之喜,之樂,之苦,也是過程。

65 歲的Isabella Rossellini , 為Lancôme 拍的廣告